我和女儿的书信情

分类: 育儿笔记 |
今天偶然看到12年前的父亲节,5岁半的女儿给我“写”的信。这封信是孩子口述,由她妈妈打字录入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的。我当时在大连的《半岛晨报》工作,女儿在长春的吉林大学第五幼儿园学前班就读。
爸爸:
2002年6月14日
妈妈附记:这封信是由依依口授,我来代她敲的,不加任何修改,本着原汁原味的原则。从写这封信的过程可以看出,依依很有写作天赋。因为整个过程她几乎不打哏,一句接一句,一气呵成,很连贯,也很有东西。我敲字的手都跟不上她的讲述。最后还是我不得不劝她少说点,留着下次再聊。你好好看一看,如可能就把它下载,保存下来,毕竟这是孩子发给你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费劲周折,我也没有查到当年给孩子的那封信,但是找到了一封与其相关的信,我的这封信是在没有收到孩子回信的情况下写的,现附在这里。
依依:
你好!
我是爸爸,昨天通过你妈妈的邮箱给你发的信,不知是否收到?有一些字你不认识,让妈妈给你读。今日,爸爸还想和你说几句话:
1、祝贺你,即将成为二二八厂子弟学校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2、不知你现在的身体怎么样,前几天听说你突然病了,爸爸很惦心你。
3、这几天快乐吗?
4、舞蹈和英语又有长进了吗?
5、我给你画了一幅画,你喜欢吗?
6、长个了没有?胖了没有?又掉牙了吗?
7、要听妈妈的话,多注意安全,认真吃饭、好好睡觉。
好了,就写这么多了。
再见!
爸爸2002/6/14于大连
其实,我给依依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是在得知女儿出生的第一天晚上,妻子在我的吉林老家生产,而我当时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工作。在信中我告诉依依,爸爸妈妈是多么地爱她,从确定她“入住”妈妈腹内后,是如何期待她的降生;还告诉她,爸爸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她一生都健康快乐……
当女儿依依一天天长大,并成为小学生的时候,我重又拿起笔,开始给孩子写信,这次已经不是发电子邮件,而是手写装入信封贴上邮票,通过邮局寄送到了她的学校。对于这封信,依依在她的新作《玩着长大的小依依》中有这样的描述:
2002年9月初,一天放学的时候,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说:“范姜国一,你的信!”我没反应过来:“什么?”“信呀,看看谁给你写的!”老师又强调了一遍。我仿佛做梦似的,真有人给我写信?会是谁呢?寄错了吧?我急忙看寄信地址:大连……一定是爸爸!
可是爸爸每两个月回家一次,平时更是隔两天就和我通一次电话,还有什么话需要写信给我呢?更何况,爸爸很少动笔写信,和别人都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沟通。即便收到需要回复的咨询信件,他也都要妈妈或助手回复。直到看到寄信人的名字,我才确定,这真的是爸爸。
我激动地拆开信封,抽出了信纸,打开一看,信纸里还夹着几张我喜欢的粘贴画。我顾不上看粘贴画,急不可待地读爸爸的信。其实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是几句问候的话。可是读着读着我的鼻子就开始发酸,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妈妈问,爸爸都说什么了,都把我看哭了?我就把信一字一句地读给妈妈听。然后抽搭着说:“爸爸的话让我感动,看到信,我更想爸爸了……”
信的末尾,爸爸还画了一幅自画像,长长的鼻子,歪斜的大嘴巴,画的很丑,不过引得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读完了信,我开始欣赏那几张粘贴画。画看完了,又拿着信看。就这样反复了好几遍,爸爸那几句问候的话都快背下来了,我才定了定心,打算给爸爸写回信……
这样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至今。现在我和已经上大二的女儿每月都会收到对方的来信,在当下这样的浮华社会里,用这种古老的方式交流,感觉情更真爱更浓。
今天,书信依然是我们父女情感沟通的最好平台,一张邮票一个信封带去的不仅仅是几页信纸,更是无可替代的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