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一段情

分类: 人生杂说 |
今晨,东子(原名范景宇)收到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盘龙小学于周波发来的《新城信息报》和《信息快讯》的扫描件。
当打开照片,鲜红的报头——《新城信息报》后,记忆的帷幔迅即回到26年前……
那是脱下军装的第二年(1988年)初秋,我创办的信息开发部在家乡成立了。信息部的主要业务是为附近的工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这一方面需要拥有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拥有信息的需求者,也就是客户。为了使两者有一个融合的载体,我利用自己的长处,办了一份信息简报《信息快讯》,每月编辑出版一期。
记得第一期《信息快讯》是8开两版,内容有介绍玉米秸杆制糖、食用菌培养等致富技术信息30多条,并介绍了10余条供求信息。打印了2000份后向相关人员发放。
《信息快讯》的发行引起了很大反响,从第二期开始增加了两个版,加大了简报的信息容量。《信息快讯》除发放到相关单位和人员外,还寄发到全国各信息部。并且通过在全国各地公开发行的20多家信息类报刊刊登出售信息资料的广告,与全国各地的一些信息需求者建立了联系。《信息快讯》带着我的智慧与汗水,发行至全国20多个省市。
随着《信息快讯》影响的增大,我收到时任共青团扶余市委书记李少峰的邀请。
1989年11月,我来到了团市委办公室,当看到李少峰书记的桌面上放着我编的《信息快讯》时,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李书记首先肯定了我的做法,并建议将《信息快讯》更名为《新城信息报》(扶余古称“新城”),由团市委主办,仍由我主编。
接下来,我们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商讨。最后决定,信息报实行自负盈亏,人员自行聘用,而团市委作为主管单位进行宏观管理。新报报名由市委书记题写,李书记写发刊词。
走出团市委大院,我的脚步格外轻盈。一想起和李书记的谈话,我有一种别样的心情:一方面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而感到力量倍增,另一方面更为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欣喜。回到信息部,我立即着手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同时组织招聘人马,很快就有4位有一定文学功底和新闻素养的青年加盟。
1990年元月,四开四版、套红印刷、图文并茂的《新城信息报》诞生了。首印6000份,全部发放出去。这是扶余市当时惟一的一份初具雏形的报纸,四个版面分别是:第一版是综合新闻,第二版是信息天地,第三版是知识园地,第四版是文学副刊。
报纸与读者见面后,新闻的及时性和大量实用的技术信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很快,在《新城信息报》的托载下,信息部与全国200多家信息、科技部门建立了联系,《新城信息报》也覆盖全国28个省,发行量达1万多份。我看到自己的潜力所在,尽管立足小小的县城(扶余是县级市),但影响力依然可以波及到全国各地,这就是报纸、文字的力量。
因此,我的信心更足了,我仿佛看到自己正迈向更大地成功……
此后,我先后还创办并主编过《黑土文学报》《影艺文学报》《学苑报》《校园公关报》《心苑报》等内部小报,也曾编辑过正规大报,比如海口的《海南青年报》《特区家庭报》,西安的《新潮时报》,青岛的《行为科学报》,杭州的《浙江青年报》,长春的《城市晚报》大连的《半岛晨报》《现代女报》等报纸。
我就是在读报纸、写文稿、编报纸中边学边干,慢慢成长起来的。我曾感言:有的人当了一辈子记者,他也不是新闻(传媒)人,而东子即使不再当记者了,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新闻(传媒)人的血液。因为,“报纸”已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命!
岁月流淌,客居他乡的这些年因无数次的搬家,以至我编辑过得这些报纸也不得踪影。1988-1992年在吉林编辑的《信息快讯》《新城信息报》《黑土文学报》《影艺文学报》,1992-1993年在海南编辑《学苑报》均无存报。这些报纸既有我辛劳的汗水,又有我青春的印迹,是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几年我从一些亲友处搜寻,但毫无结果。
一年前,一个署名“海滨渔夫”的新浪网友,在东子新浪博客留言:
范老师:在网上看到你的名字,我就感觉有些似曾相识,周末回家翻出收藏,原来你就是当年《新城信息报》(原名《信息快讯》,1990年1月改为《新城信息报》)的创始人,我还收藏着呢,我当时是民办教师,很注意搜集一些致富信息,所以和您联系,您也寄了好几期报纸给我,真的没想到,20多年后又能遇到你。看到你现在的成就,我由衷的佩服您。
范老师,不知现在是否还能寄我一些你的专著,让我分享你的成功,从你身上学到成功的做法。我想以你女儿范姜国一的成功来教育我的学生,并在我的研究中作为教改的依据。不知肯否。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盘龙小学
看到这份留言,另我异常欣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我第一时间与于老师联系,并通过网络购买了我和女儿的几部新作寄给他,由此我们重新建立了联系。
我原计划待到青岛做活动时,去看望于周波老师,一年过去未得成行。昨日在为新书选取图片时,想到我以前编的报纸,遂给于老师留言。昨日深夜,于老师就把报纸的扫描件发给了我。今晨打开电脑,与我分别24年的“孩子”再现眼前……
曹国元、徐习军、赵敬彩、王若东、魏红军、韩云霞、徐继花、楼永治……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让我想起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谢谢你们的陪伴——我亲爱的读者和作者!
谢谢令人尊敬的于周波老师!东子所编小报能荣幸的被您收藏,20多年不离不弃,您对这份报纸和她的创办人东子的这份情,在这个人情日渐冷漠的时代,尤显弥足珍贵。
在此,东子也想通过此文,寻找《黑土文学报》《影艺文学报》《学苑报》的存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