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长问答 |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家长越来越多的发现和孩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孩子不爱听家长的话;孩子有话不愿意和家长说;家长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和孩子交流;家长不了解也不懂现在孩子所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追求不一致……
于是,两代人经常无语相对。有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家长,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
我的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愿意和我说话。刚上小学时,整天粘在身边,有什么事都和我说,可现在却沉默寡言了。
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吃饭,看一会电视,就是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有时,我故意找话题问问情况,他也很简单地回答:“没什么好说的”,“差不多”,甚至是“烦死了,又完没完的。”我们做父母的,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这么大,连话都不愿意和我们说,真是心寒啊!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可是,听老师说,我儿子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对同学也很热心,有什么事情请他帮忙他都不会推辞的,同学们都反映他很真诚,很少沉默寡言。为什么回家就判如两人了呢?
3、缺少精神抚慰。现在的家长和孩子谈话80%以上都是学习,物质生活无度满足,而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为了孩子的学习,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孩子做错了什么,不是安慰而是指责;对孩子期望过高,求全责备;对孩子否定过多,赞赏不够。
我对于父母的要求向来都是统统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状态,我不爱玩,不会玩。四五岁的时候,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要先背这首唐诗。”七八岁的时候,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要先练钢琴。”再大一点,我问妈妈:“我可以玩吗?”妈妈说:“可以,不过你先把这10道奥数题做完。”现在我不问妈妈了,每天上学、回家、做功课,像个机器人。当然妈妈再问我啥,我也不爱搭理她了。
想想看,如果遇上这样的家长,孩子还会有和你沟通的愿望吗?
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
从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感受,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大,家长们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家长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是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还是爸爸和妈妈,每天哪怕是1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爸爸妈妈都应该学习当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
倾听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尊重。
如果你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也就愿意与您说话,无话可说的尴尬自然就消除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父母的重视,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无比的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体会不到呢?很多情况下都是父母做的不到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孩子心里,不顾孩子内心感受,这样久而久之两代人之间就有了沟壑,所以也就无话可说了。
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他才会愿意与您交流,交流的过程既能解决相关问题,还能融洽亲子关系。所以,家里有无话可说的孩子,家长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