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民国时期,先贤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这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取得成功;一个男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精神,才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精神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青少年要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自强精神。因此,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理性的爱,就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苦,要孩子有所担当,从而让孩子具备自强奋进的意志品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东子没有男孩,我惟一的孩子是个女孩,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对她自强精神的培养。
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孩子难免要大声哭叫。我分析孩子哭叫的原因,第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第二则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扶自己。所以,只要确定孩子摔得没有什么大碍,我一般不会去扶她。我对依依说,你自己可以站起来的,不要总是要别人来帮你。
其实,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我也很心疼,恨不得马上跑过去抱起她,把她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我总是克制住自己,在孩子哭的时候,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依依哭上几声,看到爸爸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就会自己爬起来。
孩子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困难。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处事态度,家长一个不忍心,帮了孩子,那么就会有无数个不忍心,帮孩子无数次。这样一直接受家长“帮助”的孩子,不会想到,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件事情。久而久之,这种求助会成为习惯。
同样,家长一再拒绝帮忙,孩子也会明白,即使求助也是徒劳,那么就自己试一试吧。而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是有所回报的。从此以后,他们便会了解,这些事情不应该求助家长,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虽然孩子不能在家长这里得到直接的帮助,但是他们会学会自己面对,这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帮助。这样,即便被称为“狠心的家长”,为了孩子也是值得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一种方法,这样,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是,他也可以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继续前行。
写到这,让我想起今年年初,东子随中国教育考察团在以色列访问时的见闻:在我们所到的城市,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和大一点的孩子后面跟着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那个步履蹒跚的孩子一脸的坚定,紧走几步追赶上父母或哥哥姐姐后,孩子会发出欢快的笑声……
我们在国内的机场、火车站或旅游景点,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外国夫妇,带着三五个大小不等的孩子,孩子无论大小都背着抱着行囊;而国内的家长却要自己背起行囊,十几岁的儿子也只是像看客一样的随行,甚至抱着本该独自行走的孩子……
这就是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最终导致下一代男人的差异。被“抱大”的男孩怎能成为自强、刚毅的男人?
拥有自强精神,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成功必备的要素之一。而这种精神,正在于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所以家长应该时刻注意,有意识的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自强精神的男人。
人生就像一艘远航的船,在大海中航行,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大风大浪,是做勇敢的水手还是做懦弱的逃兵,每个人都必须作出选择。而作为男人,别无选择,必须坦然面对,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