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做,但是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把我们成年人认为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结果呢,往往事情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到是都做了。在我们抱怨孩子不能体恤家长良苦用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除了关心孩子的吃、穿、学外,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所以,东子认为我们的家长很有必要与孩子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问题。
家长与孩子经常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孩子的心理,使我们能够抓住重点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有利于我们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鼓励、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使孩子有更大的发展。
在《玩过小学》的书里,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得意地讲述了自己做“家长助理”的表现以及感受。给了依依这样的称号之后,依依参与家庭事务积极性可大了,家务活做的也很主动。而且,除了做家务,她还“参政议政”呢。每当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只要孩子可以旁听,我们都会通知她:“开家庭会议啦。”于是,依依会拿着本子和笔,神情肃穆地端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做“会议记录”。当然,她也没忘记“发言”,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尤其是谈和她有关的事情的时候,她更不会放弃自己发言的权利。
当依依有过做家长的这段经历后,一是孩子比以前更理解我们了,二是和我们意见发生分歧时,她能够为我们着想。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思维,我很欣慰。同时我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去理解孩子。
曾看过柳亚子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得。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受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此时,心里是一份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此等小事可感受到 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和善良的体贴。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了家长的尊容,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几声呵,吓得海婴有言难辩。我深深感触于鲁迅那句:“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我们是大了,成人了,在生活中,我们操纵着大人的思想、带着大人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尽量把自己装扮的成熟一点,老练些。对于小孩子的把戏,我们掩饰起曾有的纯真的童心,对于他们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了。“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开始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来做标准,为孩子定下惩奖制度。并由此在小孩子中寻找师道之尊,父母权贵了。
大到鲁迅先生小到范姜国一同学,他们都明白经常换位思考的益处。于是鲁迅先生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众人皆知的大作家,范姜国一成为了一个阳光、快乐、懂事的孩子。
所以,只有家长能够勤于换位思考,理解、尊重、信任孩子,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