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徐斌——《两位数乘一位数 》
(2011-11-24 20:50: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徐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全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口算卡片、小棒、挂图、幻灯片(投影图片)等。
生准备——小棒、教材、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准备考虑细致周到,连学生的文具等细节都考虑到了。)
教学过程:
一、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还没上课,一个陌生人说话了。知道我姓什么?(徐),还想知道我叫什么?在黑板上写道“徐斌”。一个同学说“我的爸爸也叫斌”。那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不知道。那你能猜猜我父母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吗?一生:希望你能文能武。师:是这样的,那你回去问问你爸爸的爸爸是不是也希望你爸爸这样?(生乐)
代我向你爸爸问好。现在我们熟悉了,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个教室,而大家是吗?(不是)那你们比我有经验。大家现在可以叫我(徐斌或徐老师)
正式上课前整理一下学习用品。(师说生有条理地整理)
准备好了,开始上课。
(课前简短的对话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一句“正式上课前整理一下学习用品”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看。大象带来三道数学题,在黑板上,谁来做?
大象还带来一些数学题,在屏幕上,我们来一起看看。(此时,那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一起来做屏幕上的题。)看这三道题,以前的知识学得很好。
(13+13,个位上的6表示多少?生:6个1。
十位上的2表示2个多少?生:2个10。)
个位上的得数都是“6”,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表示六个一。前面上的得数十位上是“2”,表示什么?)
生答。
1、
2、
(创设的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他们喜爱的动物世界。注意面向全体,当三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时,其他学生就一起做屏幕上的题。复习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师:我们再来看,大象的本领可大了,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运木头,我们来数数看。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你是怎么知道的?(体现“2个十是20”)
三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木头?怎样列算式?
(3×20,也可说成20×3),得数是多少?你能说说怎么样得到这个得数的?
学生同桌间交流。
师:怎样计算20×3呢?
生:讨论汇报
生:乘法。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加法。
生:乘法:3×20=
师:你是怎样得到得数,得数是多少?
生:竖式。师:还有谁不用竖式。
生:2×3=6,6添一个0是60。
(评讲)还有谁说说不是用竖式,想法不一样。
生:加法,还不用进位。
师:也可以算出得数,所有的乘法都可以用加法。但如果乘数越来越大,你会感到很麻烦。如果加的数多一些就比较麻烦。
师:照这样计算,又来两头大象,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5×20)你是怎样想的?(个位上的“0”先不看,用5×2=10)8头大象呢?(8×20)
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象这样的口算题我们可以怎样想呢?
口算的三道题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乘以20)
生:可以把个位上的零先不看。
师:现在这样的题会算了吗?我们下面动手先来算几道题?做书后的练习。(4×3=
40×3=
口算完了就请举手。
师:大部分同学算完了,谁来汇报?选自己喜欢的两道题来汇报一下。
生:4×30
学生说生“4乘30不是4乘以30)
师:以前是这样的读的,大家要注意。
上下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上面数是一位数乘一位数,下面是“两位整十的数乘一位数”,大家明白了吗?
3×5=
生:30×5;3×50……
师:
几乘几,几十乘几。看你能编两道还是一道题?
学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了“两位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学习例2。
师:我们再来看。谁又来了?小猴们在干什么?看屏幕:一只猴子采了14个 桃 子?另一只也说:我也采了14个桃? 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样得到得数的?
学生互相间交流。得数难算吗?(我也知道不难,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得到得数的?)
2×14=
14×2=
学生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列式14×2)提问:怎样想出结果?
生:(操作、讨论、汇报)
师: 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师:“2”写在哪里?为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一生:我是用乘法竖式算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不少都想用竖式。刚才我问了一个同学,他说他是在头脑中列出竖式的。
我们一起来看竖式。
1 4
× 2
——
2 0
——
2 8
4×2=8,10×2=20,8+20=28
这样清楚吗?我们分了几次乘?这个过程我们是分开的,知道是做加法的。像这样的竖式大家明白了吗?
(结合操作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对应理解。让学生运用这种初始模式进行试算。)
师:学生从课后选两道题算一算。
2
× 2
——
4
——
4
师:指名到黑板前计算,下面同学认真看黑板上的同学所写。
师: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先乘个位,再乘十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3 、大家说说看,有什么想法?(生:有些……有些步骤可以省略,如个位上的零可以不写。
2
× 2
——
4
——
4
可以简写成:
2
×
——
4
刚才黑板上的同学可以自己上来写写,可以省略写。还要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4、比较、讨论:
这几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能否简化?怎样简化?
生:(用简化后的写法计算刚才几道题,并对应说算理。)
5、生计算“试一试”,
24×2 11×5 31×3 43×2
按照原来的方法选2道算一下。
师:仔细观察一下,先乘个位,再乘十位,再加起来。看第一次乘下来的得数是一位数,第二次都是两位数。看看都是,这样写清楚是清楚的,有什么要说的?哪一步可以省掉?
生:0可以省掉。第二步可以省掉。
师:看操作,想象中的是不是这样?看老师来写一遍。14×2 一起看过程,先 …再,喜欢哪一种?把刚才的写法写简单一点。刚才的同学上来改一下。
师:是不是简单多了,有的可以省,有的不能省。今后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来写一题。
师:课上到这里,从上课到现在,是学习了什么样的数乘什么样的数?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位数乘以整十数时,可以用口算,还有一种可以用笔算的方法。用今天学习的来解决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先探索出一种竖式计算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又找到一种简便的写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虽然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要多用许多时间,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明白了算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比较,这是简单的“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里有4箱瓶子,每箱12瓶。就在数学纸上来练习。做完的同学请举手。
做完的同学俩互相交换一下,看看做得怎么样。
生:交流。
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一次到商店买衣服(出示屏幕:裤子20元,上衣12元,要买三套花多少钱?谁有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是三套?那到底花多少钱?试着做一做,当然同桌间可以交流一下。算出来就举手。)
师:没算出得数,只要方法对了就行了。你交流时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一会儿也可以交流。(说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以及验算方法。)
生:交流。
师:再看屏幕:乘飞机时,三架飞机,每架上13人。那35号同学能不能上?要讲出理由?
3×13=39。
那40号同学能不能上。(不能,就超载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
四、课堂作业,形成技能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有关知识,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再来做几道题好吗?
从教材纸上选两道题做一做,做完了就可以下课。
算完了就可以回去,回到教室后同桌间交流一下,剩下的也可以做一做。
谢谢小朋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