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赏析

(2011-11-24 20:38:5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赏析

[片段一]:

师:这里有一列数,你能看出他们排列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9

18

27

18是怎么得到的?18又加多少等于27?

生1:9+9=18 18+9=27

生2:是每次加9得到的。

师:每次加上一个9,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加吗?你能把这列数填完吗?

生:(填写表格,汇报交流,教师再逐步完成表格填数。)

师:这列数中的第一个数是9,再加一个9是18,也就是几个9是18?

生:两个9是18。

师:再加一个9是几个9呢?

生:3个9,是27。

师:以此类推,4个9就是多少?5个9呢?……9个9呢?

生:(略)

师:刚才我们在找规律的时候,发现这些得数都和哪个数有关系呀?

生:和9有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赏析]:我们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手算一算,写一写,体会每次加9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结果性知识,变为学生的过程性知识。学生亲历的过程,就是充分感知的过程。教师的的引导作用,就在于把静态的得数变为学生的操练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研究每次加9后的数字特点开始,为后面探索9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获得一种数学的力量。



[片段二]

师:同学们刚才自己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真了不起!这些口诀,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口诀的左边是一到九个数字,而口诀的右边最后一个字,从上到下是九到一。左右两边数字的顺序刚好相反。

生2:我发现学过的口诀,如果不满十总有“得”字。“一九得九”里也有个“得”字。

生3:口诀里的得数是每次加9得到的,后面一句比前面一句多了九。

生4:口诀的第二竖行都是九。

师:对呀,今天学习的是9的乘法口诀。那么我们如何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呢?教师挡住黑板上的得数,学生试背。

师:如果突然忘记六九是多少,怎么办?

生1:从9开加,一直加6次,就知道了。

生2:这样太麻烦,只要想七九六十三,减去一个九,就得到了六九五十四。

生3:还可以看文具盒上的口诀。

生4:六九是多少,只要想六个九比60少6,从60里减去6,就是54。

师:大家想了那么多的办法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同学们的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里吗?其实就藏在我们灵巧的10个手指上。

(播放录象——手指记忆法)

师:我们把手放在桌上,手心向上,手放平,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手指左面的手指代表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数代表个位上的数,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模仿尝试。)

师:(录象放到二九十八)谁来告诉大家,十位上的十在哪里,个位上的八在哪里?

师:我们跟着录象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再次跟着录象练习。)

师:请大家用刚才的方法同桌之间一个人出口诀,另一个人出手势。(同桌合作练习。)

师:这个方法神奇吗?大家回家后可以考考你的爸爸、妈妈。

[赏析]: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在9的乘法口诀编写后,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并创设了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多种途径,使知识建构不再整齐划一,而是个性体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介绍了手指记忆法,通过录象播放、定格介绍、模仿尝试、互相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枯燥的口诀记忆产生了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了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赢”。



[片段三]:

师:其实,运用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推车游戏。

教师出示小狗拉车图,鼠标停在那里,学生就直接说出答数来。“你能说出你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吗?”(题略)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听歌时听到:“八十一”、“七十二”都与9的乘法口诀有关,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呢。同学们去过超市吗?学校旁边新开了一个“9元超市”,让我们运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出示超市情景图)“9元超市是什么意思?假如现在你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你能很快地算出用了多少元吗?”说给你的同桌听听。生:自由说。

师:进了这个9元超市就想9 的乘法口诀,如果进8元超市呢,就想……

生:8的乘法口诀。

师:传说中有一种鸟有九个头。1只鸟有9个头,那么2只鸟呢?3只鸟呢?9只这样的鸟呢?学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在课后还可以上网寻找一些资料,看看有没有这样的九头鸟。我们的古诗中,有一种九言诗也跟口诀有关。

师:出示闻一多的《死水》和《梅花诗》,让学生猜猜正文部分有几个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后去找一找。古诗中还有哪些九言诗?你能不能很快地算出它有几个字。运用了哪一句口诀?

[赏析]:这一环节,教者抓住9的乘法口诀这个重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趣的小狗拉车图,新开张的9元超市、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九言诗歌等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感知,加深对口诀的理解与记忆,既训练了思维,又获得对9的乘法口诀的深层感受,培养了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了这样的数学课,来三点“成功点击”:

(1)道而弗牵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综观徐老师的这堂课,从开始仿照老师写1个9,2个9,……相加开始,渐渐引导学生发现数字9的特点,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研究乘法口诀的记忆秘诀,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少插“路标”多“设疑”,最终让学生获得了成功。

(2)强而弗抑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本课中,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没有把所谓的记忆秘诀告知他们,而是让学生自觉寻找规律。“如果突然忘记六九是多少,怎么办?”教师“故弄玄虚”,学生金点子叠起。“这次不能看黑板上的答数,你能很快地把口诀背出来吗?”学生跃跃欲试,充满期待。“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灵巧的10个手指上。想不想跟着录象一起来一次。”学生急不可待,摊开小手,一边操作,一边背口诀,智慧在指尖无声地律动!课堂,就这样静悄悄地精彩!

(3)开而弗达

  叶澜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于9 的乘法口诀的获得,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如果编着编着,不知道写什么,可以看刚才的结果;如果哪一句忘记了,可以问问同桌。我们还没有学习呢,自己编出来很不容易!”看似普通的几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短短几句“友情提醒”,给了孩子启碇的索,鼓风的帆,定向的舵。教师高举鲜花,为孩子守侯那一片掌声!

  张奠宙教授曾经说过,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照本宣科,把书上的内容重复一遍,抄在黑板上,就算“教”过了。好的教师,就不止是讲推理,更要讲道理,把印在书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教育形态的数学,散发着数学的巨大魅力。教师通过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这,才是美好的数学教育。是呀,学生的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料库”,只要他们乐意去听、去看、去问、去找,去做……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和“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外感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斯托利亚尔语),在本节课中,徐老师真正做到了“备课走在学生前面,上课走在学生后面”,短短四十分钟诠释了全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达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