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11连阳后引发了一次大震荡,成交量也创了近期的新高(周一两市共成交了5853亿元,为节后最高),周二尾盘地产、证券等板块狂拉,周一沪指穿头破脚的K线形态被覆盖,尽管成交量有所缩小,但两市仍在5000亿元以上,短线行情的强势由此可见一斑。不过,由此高喊“大牛市来了”似乎还为时尚早。
元旦后市场的表现,无疑提振了整个市场的信心,但独沽一味(有限的资金主要集中在上证50成分股上)的市场格局并未改变。从各指数涨幅排行榜看,上证50仍是表现最好的指数,年初至今已经涨了7.11%,并突破了去年创出的高点,迭创本轮行情的新高,两市的综指尽管也涨了,但有点亦步亦趋,特别是深圳综指,年初至今只录得1.49%的涨幅。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在所有指数中包尾,后者今年甚至还下跌了1.32%。
尽管笔者对技术分析中“历史会重演”的假设总有点怀疑,市场人士也确实在其后面续了“貂”,即“历史会重演,但不是简单的重演”,弄得是玄之又玄。但不管怎么说,如果放在历史长河里观察,这一波行情或许与2003年有点异曲同工,市场转向周期性股票,并由此掀起一波“以大为美”的行情。
但2003年那波轰轰烈烈的行情只维持了5个月。金融、地产、汽车、钢铁、有色等“五朵金花”在价值投资理念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获得了主流资金的青睐——其背景是,证券投资基金经过几年的发展,价值投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2002年底,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也让市场对全球盛行的价值投资趋之若鹜。而与目前市场非常相似的是,这些周期股雄起之前,市场疯狂炒作的却是重组股,或者说“庄股”,是以绩差和小盘为主的群体。
就这两次行情的特点而言,本次周期股的领头羊作用,与2003年几乎差别不大。不同的是,经过去年一年的涨升,像茅台、中国平安等升势凌厉的指标股,仍未见退潮迹象。指数的月K线图也走得较为平缓。由是观之,行情保持去年的格局,或许在这一季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后市判断的依据,是大盘股是否存在过度放量的情况,若有,则需小心;若没有,则投资者仍可在大盘股中“乐不思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