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出现了年内最大单日跌幅,尽管只是2.29%(上证指数),但长阴高悬仍引发胆小者的阵阵寒意。其实,从周K线角度观察,本周沪指跌幅仅有0.86%,只是上周的跌幅1.45%的一半多个少许。之所以一根长阴有此效果,相信在于投资者近年来已经习惯了指数小碎步升跌的状态,步子迈得稍大点,就不太习惯。
当然周K线组合却因此变得不太美妙,但这就灰心丧志不免过于“近视”。回顾来路,今年蓝筹股累积涨幅已大,一些资金按照旧有思路落袋为安见好就收,这不该在意料之外。既然调整是迟早到来的事情,区别也就只有快慢的问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调整在“牛市”里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倒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慢跌更让人难过。周五沪指在完全补掉今年8月25日突破3300点之后的上跳缺口(3331~3336点)之后,有所企稳反弹,也许正是一种顺势而为之举,毕竟市场为这个缺口念叨了不短的时间,如今终于可以“闭口”了。
笔者记得,往年这个时候,是“吃饭行情”论甚嚣尘上的时候,不过今年有所不同,因为主要指数特别是成分指数涨势都不错——上证50和深圳100至周五已涨了近30%,并不比全球主要股指逊色。蓝筹股大多在今年里给投资者开了一席丰盛的饕餮盛宴,那些以此为投资标的的机构(如各种蓝筹类基金)完全可以刀枪入库举酒狂欢了,所以这一提法被人遗忘也并不奇怪。只是,在新的投资氛围下,行情是否还是原有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循环格局,倒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以目前的认识局限,笔者认为固有格局的循环概率仍会大一些,判断依据是偏谨慎的“改变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理念。多年来A股的赚钱模式,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回报方面,不加大力度提升,价值投资终究成“无米之炊”。当大多公司股价估值修复之后,靠着公司业绩增长和分红来获得丰厚回报的可能性也就相对降低,这时候尽管股价还有惯性,但已属强弩之末,一些投资者落袋为安也无可厚非,甚至这里面也包含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在。
目前离2017年年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蓝筹股此时调整倒也是一个合适的时间。随着新股次新股掘金游戏的临近,市场的活跃度相信不会过度减弱,这将让行情回调幅度较为有限。因此,趁机调整仓位,倒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