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三板宁波水表惊现乌龙指(详见本报3月10日B03版报道),平常总在20元以内交易的股价瞬间以1970元成交,涨幅达19.48倍,随后又恢复正常。事后围观者除了替买家肉疼或对卖家流口水之外,乌龙指之说几乎是众口一词,由于没有听到买卖当事者的声音或看到挂牌公司的公告,权威的事实真相也只能是如此“逻辑推理”。
股票交易风险中,操作风险应该是很多操作者常碰到的“烦恼”:如输入的价格错误(上述乌龙指价格),输入的代码错误,买卖方向错误,交易数量输错。不过,电子交易之后,一些操作错误的风险可以杜绝发生,比如在主板市场,买卖价格一旦超过涨跌幅,输入的交易就无效,但如果操作者自以为已经填好了单,则仍存贻误战机的可能。
操作风险可能不太为大家所重视,因为这种风险一般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也不尽然,笔者听说有朋友在不用市值就可以申购新股的年份,认购新股时出现过操作失误。当天申购新股时他输错代码中一个数字,由于网络交易系统一般会自动设置一个顶格申购量,他看都不看就连按确认键,结果键入的是一个已经上市的次新股,等发现错误再撤单的时候,已用市价成交了五六万股。对一个正处于调整期、交易量清淡的次新股而言,这笔大单估计会让正在看盘的交易者浮想联翩,进而采取行动,但其实这只是一次意外的“乌龙指”。
另有一个例子是众所周知的2013年8·16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这次失误的是执行量化交易的“机器”,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由于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当天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大盘蓝筹股价格瞬间被连续抬升,引发市场上各种关于重大利好的猜想和跟风。而在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对冲,令当天沪指收出一根巨长上影线的阴K线,跟风者当天基本被套。这个事件显露的是重大操作错误演变为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就个人而言,只能是尽可能熟悉操作系统,并在交易过程中不要“冲动”,心慌则指乱,交易尽量做到有计划,然后才可气定神闲。而对造成系统性问题的操作风险,在行情脉冲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理性,其实,股市里的机会永远存在,一时错过也不至于再无机会,小心倒可驶得万年船。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