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的收紧对一般的投资人来说应该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对A股市场固有弊端的廓清也可以说是迈出极为重要的一步。有媒体统计,再融资新规出台6天,就有28家公司调整方案、8家公司终止方案、2家公司暂停方案,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当然,事情也并非只有好的一面,从另外角度说,一些确实有大项目需要融资的公司,也会因此受到不好的影响(这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但笔者觉得,再翻转个角度,此举让公司在资金利用效率上也会有较好的促进,善待投资人的血汗钱,是每个上市公司应该逐渐树立起来的服务意识。
笔者对A股再融资情况一直较为关注,2015年8月8日也曾以这个作为一周的关键词。当时因再融资重启传闻(因6月份市场开始暴挫而被迫暂停)让行情产生了较大的波动,笔者经过统计并再一次将之与IPO的融资数据做了比较,认为市场对再融资重启如此敏感,是符合投资理性的。
有一段原话是这样写的:“在不断的再融资和不断的价值毁灭当中,市场造出了‘圈钱’的术语概括之。而这里面的偏颇,证明了融资、再融资制度的漏洞。笔者认为,如果未来不抬高融资者的门槛,就应该加强融资者的诚信管理或者强制其兑现承诺,每一单融资最好都能给出资者一个满意的答案。”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7月,那时IPO仍处于暂停状态,因招行一则30.7亿股配股启动引发股市大跌,笔者写了《再融资更猛于虎》的文章,将市场“失血”的原因,包括大股东减持、再融资、IPO等做了一次梳理,2011、2012年数据表明,再融资都是第一,IPO第二,资本减持第三。
如今看来这种说法不免有些偏颇,因IPO和资本减持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他们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IPO募集的资金或许不算太多,但大股东减持所须的市场承接力却一点也不轻松,尤其是后来演变成清仓式减持之后。也许可以说,再融资尽管也很离谱,但毕竟简单明了,且在实际上只是“圈钱”链条中的一环。而IPO除了首募资金,还有大股东兑现,且IPO公司正是未来再融资的主体。
于是,问题只能回到本原,即股市融资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严管:再融资之外,IPO公司的募资投向、高管和大股东减持,也都需要有相应的整肃措施。林鑫2017.02.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