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初期股市尽管有关于“今日给我一滴水,明日回你一桶油”的投资与回报的宣传理念,但当上市公司发行出来的股权几乎都是“香饽饽”被一抢再抢之后,回报也就成为可以不加以考虑的问题了。于是,市场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铁公鸡”可谓层出不穷,而当“铁公鸡”们有资格可以再融资了,则又狮子开大口。即使几经监管层的“耳提面命”,分红也都是挤牙膏式的居多。当分红与再融资挂上钩的时候,市场上最常见的就是一种奇特的“分配”方案,分(分红),只是几分几毫加送和转;配(配股),则是能从市场拿多少就尽量拿多少的劲头。给人感觉就是两个极端的合体:融资最大化,分红最小化。
对分红和再融资挂钩的做法,笔者当时写过《再融资肥肉高高挂》的专栏文章表示“匪夷所思”,本该属于上市公司责任和义务的事,结果变成要“利诱”才想到要分红,不是一种自觉的回报股东的行动,这反而容易让上市公司养成不良的习惯。那种非常矛盾的“分配”方案,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密集出现的:能分红,显示的是公司不差钱;再融资,显示的是公司很缺钱。这种以小小分红换取大大再融资的方式,实在让投资人感觉好无语。但慢慢地,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不信,大家可以将正在公布的年报拿出来瞧瞧,其中这种分和配结合的理直气壮的方案,可能仍不在少数呢。
不过,上周末对于再融资的从严新政,从长远来看,有望逐步抑制目前市场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困境。对很多需要资金发展的企业来说,或许不能一下子满足需求,但却可更注重效率。那种拼命讲故事先最大限度圈钱再重新打算的做法,将会逐步消失,投资也就更有保障了。当然,如果能够对融资资金从头到尾进行严格监管,对融资之后不产生效益的项目进行问责,那就更好了。
其实,随着股价逐步回归理性轨道,不少绩优的成熟公司近几年坚持分红,市场已出现了一批高股息率的股票,这表明回报股东问题已受到一些经营者的重视,若是在监管引导下,这一现象能蔚然成风,那么A股告别轻回报的时代,或将指日可待。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