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A股历来有政策市之称,不仅是政策对于股市大势涨跌在过去“功不可没”,而且许多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力也常大到投资人不得不加以重视。比如,某个行业在调控中出现全行业亏损现象,或者在调控中全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是过去常有的现象。去年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景气度上升,不正是由于供给侧改革产生的正面效应吗?如果照此思路选股,也就能在全年大盘的弱势中战胜了市场。
正因如此,按图索骥已是市场最为常见的选股逻辑。前面说到的一号文件每年掀起的大家对于农业股的遐想,就是这种思路的典型。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思路依然属于“主题投资”性质,应该秉承的是“顺势而为,波段操作”的思路。依分析中的行业前景,以及二级市场中形成的热点板块来参与。真正体现选股能力的,仍应该是选择“公司”而不是“股票”。
蓝筹公司和成长公司是我们常见的“两类”公司,但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习惯上我们喜欢将创业板的公司当作成长类上市公司的典型,而将像沪深300这样的相对大型的公司当作蓝筹类公司,市场一度还有过上证50指数媲美美股“漂亮50”的说法。但从指数编制的方法看,这样去类比似乎不太合适。比如上证50,挑选的是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目前这类股票也就只能由大型国企股担当,尽管业绩可算稳健,但常有“看天吃饭”的成分,与蓝筹很难划等号(这一点笔者几年前曾写过关于蓝筹股的系列文章探讨)。成长性的公司确实大量存在于代表未来新兴产业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中,但能像过去的蓝筹公司比如万科、美的、格力等那样经历几十年成长而不衰的公司,应该仍是凤毛麟角,在目前的发行体制下,大部分公司集富的目的似乎更甚于创业的目的,这从很多公司的作派中可见到一斑。
在经济处于阶段复苏之时,短期(1年以内)的选股思路,可能还需要从防御性的角度去考虑,操作上仍可奉行“逆势而为”。但长期而言,目前市场的股息率绝大部分难以达到“投资级别”,在常态的经济转型中,成长性依然是A股获取投资收益的主要途径,这样,选股思路也就只能从中小规模的潜力公司中去着手了。
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