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1日开始至昨日,创业板指基本完成一个标准下降通道的构筑,均线系统同时渐成空头排列之势,指数破位下跌的迹象已极为明显。自2007年A股见历史大顶以来,一直“风景这边独好”的创业板指,在以沪指为代表的主板指数开始走强之际,却在长期横盘之后形成下行趋势,这多少让人感到一丝担忧:市场对沪指即将走上慢牛轨道的期盼,不免要被蒙上一层阴影。
创业板指“逆势”而行,从较长的时间段观察,其实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是其历史所形成的“性格”使然:沪指见顶后陷在低迷状态的这八九年来,正由于刚刚开市的创业板(2009年10月)为代表的中小盘股担当着“逆势”英雄的角色,才使得A股并没有独自错过全球牛市的盛宴。尽管这种被称为“结构性牛市”的行情怎么看都觉得有些不太正常,但其讲故事的逻辑和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笔者也相信至今仍有绝大多数人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故事中没能真正地理性起来。
创业板所代表的新兴行业被赋予未来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也因此有了这么多年的成长神话。但这个市场的规模扩张速度如此之快,制度建设也并非无懈可击,所表现出来的“泥沙俱下”也一直引发市场人士的担忧。笔者林鑫觉得至少从齐涨共跌的行情特点上,可以看到其离成熟有太大的差距。而一些公司上市后经不起推敲的现实,也印证了上述的观点,这虽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但也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创业板公司都值得去追捧,经过迅猛的发展阶段之后,分化将是最后的必然。理性的回归,在市场的巩固发展阶段,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虽然现在创业板还说不上到了巩固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多年运营之后,也开始有“老化”的公司了,这些公司能否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阶段,接续原先的成长神话,应该值得这个板块的粉丝们好好思考。而“大蓝筹”走强、创业板走弱,更需引起足够的注意:从创业板角度说,高估值还能有多少合理的解释?从市场整体角度说,过度脱节的风格转换,表露的仍是市场投机氛围的过浓。
当然,创业板目前仍存的齐涨共跌现象,是危也是机。股市是心态的总汇,涨跌过头是常有的事,泥沙俱下,也意味着金子可能被掩埋。因此,短期许多资金可能因市场走弱而转向主板,但有心者却正可逆势而为,等到心仪公司有了合适的股价。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