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减持潮
(2016-11-12 08:56:58)减持问题一直是A股市场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个问题在国企上市公司为主的时代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国企公司基本没有减持的冲动,即使曾经有过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想法,也是在照顾市场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略微做了试验,最终没有大规模进行。即使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也未见实现全流通的国企出现过减持潮。但在创业板市场兴盛之后,这一问题却逐步浮出了水面。
据同花顺对上市公司高管增减持数据的统计,2010年两市高管减持金额首次突破了100亿元,达到140亿元,之后开始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1229亿元。而2016年至今,两市高管减持金额是724亿元,而这还是在证监会前后两次(2015年7月8日和2016年1月7日)对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进行延期和规范之后的数据,可见减持的冲动,在私企为主的中小企业中无时不在。近日权威媒体对减持潮现象连发报道,也足见这一问题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其实,在创业板设立不久、减持潮不时兴起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曾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笔者当时的担忧是“未见微软出现,却见比尔盖茨遍地”,并认为这可能造就一种“集富”行为:创业者将上市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带领新老股东“继续创业”,高位减持套现之后,“创业者”财富积累完成,要不要继续玩,需要看人性了。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后来有些例子证明了一些“有心人”确实就是这么玩的。监管层后来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限售和减持之间也变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这一问题也确实是市场的难点所在,毕竟,减持股份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不可能完全禁止,也很难要求私企像国企一样,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唯一可以监管的,只能是对违规减持实施“严刑峻法”,让他们在制度框架内,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减持。
从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减持渐渐成为市场分析的一项指标。笔者觉得有两方面需要让操作者“有作为”:一是市场阶段解禁股总量和市场走势强弱的比对,总量太大市场太弱,就要考量其冲击力;二是对大股东和高管拼命减持的公司,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因其过往业绩优良且股价走势强劲而忽略其过后基本面可能出现的“变脸”。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