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经典的股谚在A股不太获得大家的认同,因为过往的市场走势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伪。最著名的就是在经济高涨的十年(2001~2011),A股指数涨幅为零,曾引起舆论一片讨伐之声。不过,正如笔者林鑫强调的那样,如果从自有A股以来的指数观察,大家得到的观感又是另外的样子,即A股长牛,正好与我们的经济腾飞相吻合。这种截取一个时间段来说事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也不免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嫌。换个角度说,若我们截取的是沪指998点到6124点那段,随后经济尽管因内外交困出现大的动荡,但经济高涨却也是接下来几年一直演化着的事实,我们的观感是否又会出现巨大的变化?
这个说起来像是陈年旧事,选取今年的例子,“煤飞色舞”和钢铁板块集体走强至今已是“深入人心”,然而,在它们启动的时候,这些板块基本面的“复苏”有几个人可以看到?那时候的宏观数据一点都不好看,经济L型的断言也是人所共知。但到了三季报,市场终于知道这些板块原来牛得并非没有道理。股市的先行指标作用,在这里是否只是一种巧合?再从更宏观的角度说,沪指尽管历经年初的熔断洗礼,随后在宏观经济数据的反复中,却也是在那之后不屈不挠地往上爬升,本周还创出了反弹高点。而随着宏观数据的反复向好,蓦然回首,也就有了股市依然先行于经济数据的一次验证。
当然,股市如今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低迷时段,但要断定从此走入牛市还为时尚早,市场机会似乎还是以“结构性”为主,成交量的不济,是短期内制约行情高度的“天花板”。笔者林鑫曾希冀沪指突破年线后能有个加速上涨的过程,但如今看来量能依然不济,行情也就暂时停留在原来“进二退一”的节奏上。由于短期内外围依然动荡不安,深港通即使推出,也很难预计其影响有多大。笔者仍觉得目前股市“自我振作”的作用才是最关键的。在恒生指数已现筑顶形态之时,沪指若能乘胜(突破年线)向上,吸引两地资金,则利好效应将被放大;如果大家大眼瞪小眼,你方唱罢我登台,则从估值角度看,“鹿死谁手”尚未知。
这种情形之下,操作也就只能继续谨慎地随着行情“亦步亦趋”,既不要过于激进,也不用过于慌张,保持原先的节奏就可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