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资源作为一个词,光从字面理解,应该是个贬义词。将一个首次募资动辄几亿十几亿甚至上百亿而之后还能不断配股、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最后经营成了壳资源,这中间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炼成?不过,从二级市场观察,则壳资源变成了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一旦有人看中并重组这个壳,则乌鸡至少短期内就会变凤凰;即使没人看中,炒家也可以时不时地结合市场热点作重组方向然后进行疯狂炒作,股价从乌鸡变“凤凰”后再从“凤凰”变成一地鸡毛;当然,如果公司烂得无人问津了,则壳资源烂在自己手里,则可以回归到贬义词了。
从较长一段时间看,同一个壳资源公司在乌鸡和凤凰之间的转换,竟然可以反复进行:上市伊始像凤凰,几年之后成乌鸡,重组后初看又像一只凤凰,过一段时间却又落难成乌鸡……这就是当年重组概念在A股市场刚刚兴起没多久时笔者曾观察到的“重组之重组”现象。有些公司的股票,在行情软件的曾用名里,投资人可以看到一点印象也没有的简称,这些也是重组“威力”的见证。不过,笔者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公司怎么看都不像好汉(真正的好汉,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倒像是总想化名逃遁的无赖。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这些无赖公司其实是价值毁灭者,与价值创造者相比是另类。重组当然有成功的例子,但A股大量公司的重组,除了二级市场炒作基本成功之外,公司的涅槃却大多乏善可陈。重组之后之所以还重组,大多是因为借壳重组有的本来就是不怀好意的,或者怀着好意却碰到一个烂到骨髓难以救活的公司,受骗上当后只得想方设法转嫁风险,转嫁不了的也就只能“内部挖潜”(从上市公司里想办法补偿自己),从而亏了股东肥了自己。而这种现象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打击,似乎作用不大,大家看到的,主要还是股价曾经飞涨时的发财机会,而不是提防这些公司长期以来的价值摧毁“能力”。
此前笔者就认为,壳资源的贬值,将与注册制的进程成正比。今年注册制却演化成了一个敏感词,一提起行情就要发抖。不过,笔者相信这个方向不会改变,因此壳资源贬值的趋势也不会改变。本周五市场借此大做文章,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但从另一角度看,近期许多导致行情下跌的理由,都显得非常诡异,仔细分析总觉似是而非,这也许显示了空方色厉内荏的一面。
2016.05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