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再次发威,A股史上最短交易日元月7日横空出世,而空前能否接续着绝后,只能看政策面的动向。在目前这种特殊的非理性的市场中,一切正常的研判基本失效,行情要软着陆,解铃还须系铃人。
本意在于给投资人一段冷静时间的熔断机制,在投机氛围浓厚的A股市场,却正在演变成下跌时加重恐惧情绪的砝码。这一点,见惯A股常常无厘头暴涨暴跌的资深股民或许能理解,但经验不足的股民早已吓个半死。笔者觉得,交易制度本身是相对中性的,主要看其与什么样的投资文化相结合,在A股这种偏爱追涨杀跌的政策市市场,熔断机制与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基金机构等一样,都扮演着助涨助跌的角色,所谓冷静期,却因时间太短,如果期间没有政策上的强力表态,反而起到了不冷静的作用。
实际上,在熔断机制出台之前,不少交易者已有取消A股交易制度中的10%涨跌板、T+1交收制度的呼吁,特别是在可以T+0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推出来后。由于这两者的入场门槛高而让一般股民失去使用这一工具对冲风险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显得市场的不公。不过,面对这种将取消认定为“利好”的市场呼声,监管层一直没有实质动作,这可以善意地理解为监管层对A股的过度投机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取消这些也等于放开追涨杀跌的闸门,难免会加剧市场波动的风险。
然而熔断机制却急速出台,似乎显示监管层对A股特性的波动认识不足。如今,这一机制的加盟,在现有交易制度尚未廓清之前,更像是个不速之客。已经有人分析了利用这一机制降低做空和跨市场套利成本的逻辑:只要市场某一天自然产生3%的跌幅,机构就可以立即用少量大单将指数砸到5%制造恐慌而熔断,市场的羊群效应让7%停止交易几无悬念,T+1的交易在机构这里就可以变成了事实上的T+0(以前即使指数跌停板了,多方尚可咸鱼翻身,演绎绝地大反击),第二天指数还有趁势低开可能,那2%就可能变成了无风险利润。不管事实上是不是这样,这在逻辑上却是具有可行性的。
经过本周的两次熔断,如何重新审视眼下A股交易制度的优劣,设计出更具公平和效率的符合A股投资文化的交易制度,应成为新的课题。不过,当务之急,应该像IPO制度将迈向注册制一样,在其实施之前,暂且沿用旧有的一套制度作为过渡。熔断机制过于匆忙的上马,已引起市场明显的不适,这需要监管层尽快作出新的调整。林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