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足够便宜”一说,因人而异。说开去就是一大堆的经典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内在价值的决定,行为金融学等等。就笔者的感性认识,由于股市是大众对各种因素反应的综合,经常带有情绪性的成分,因而不管什么样的理论,都很难“用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足够便宜”就字面来看很好理解,但实际上却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罗杰斯所说的“A股的价钱太高了”,就是大家可能听着都明白且“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又觉得并不值得为此而离开这个市场的一个建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强制的约束因素(借口)可以说是“要打新”——因为打新需要市值,真的空仓了就没有打新的资格了;市场面因素(诱惑)则是赚钱效应依然诱人,舍不得也就只能继续在市场中博傻;说到底则是人性的贪婪心理作怪,我们常常很潇洒地说“只吃鱼身、不吃鱼头和鱼尾”,然而有多少人恨不得连鱼骨头都吞下去?
投机者尽管明白小盘A股眼下的估值并不便宜,但市场每天都热闹非凡,且炒作中还可以运用联想法和相对估值法,这个股票价格推高了,同类的股票就又相对“便宜”了并可引来跟风。只是这种炒法能持续多久,需要看资金的推动力度和大众情绪的亢奋程度,A股则还要看监管层的脸色。
不过,当大家都心存这个念想,且又继续持有“价钱太高”的股票时,股市上涨一分,风险也跟着累积一分,只要风吹草动,市场就会出现类似于崩盘的景况。而众人落井下石的结果,就是原先看着还乐滋滋的保证金一下子就又重回“解放前”,市场贪婪心理换上了恐慌心理,股市踩踏事件因此发生。
作为A股投资者,我们常常敬仰投资大师的成功,但对他们判断当前市场的观点则不免将信将疑,特别是涉及到A股的时候。一方面也许是他们所说的都有太多的提前量,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强烈地认为A股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巴菲特在网络股泡沫中不愿沾手、在中石油发行A股前后坚决离去,都曾让市场一片哗然并质疑其“老眼昏花”,然而最终他却被市场证实为“远见卓识”。罗杰斯当年在A股市场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几次预测,而且在预测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却在最后被验证为精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