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行情强势不改,不过在沪指2400点关前显得有些犹豫。“开门红”已经成为现实,但股指要继续向上,不能总是靠“信心”和传闻中的利好,还需要实质性的利多因素配合。否则,越向上,市场将变得越敏感。
周四盘中已出现这种苗头的预演,股指期货上下波动,引领现货市场出现几次跳水。这提醒市场,如果A股市场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红利,继续以融资为第一要务,不能在投融资双方找到平衡,而经济转型也总是在路上,则虎视眈眈的空头有可能借助某一契机发作,且有可能一呼百应,让依然脆弱的市场重回弱势。虽然,短期来看,由于沪港通题材并未兑现,蓝筹股的强势让大盘跌下去后仍被拉回,叠创反弹新高,但是,这一题材一旦兑现,市场格局会否发生新的变化,需要好好观察。
题材化的市场,离牛市是比较遥远的。这是本栏一贯的态度。除非题材能最终上升到实质性提升概念股业绩的境地,否则,借助题材炒作的个股,最终哪里来的还得到哪里去。
眼下市场在投融资平衡方面的改革仍未见有实质性的“利好”。记得在郭树清短暂执掌证监会期间,他的一些做法看起来有些激进,但大部分观点却绝对地“一针见血”,别的不说,那句“把投资者当傻瓜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就让大家心有戚戚焉。当然,这个判断句并不是事后下的,而是一种理想。而理想至今并未实现,甚至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给人的感觉是不仅没进步,反而还有点与未来注册制方向背道而驰的味道(此前本栏已有分析)。
此前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对股市虽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这话只是针对强势市场的短期而言,并不具有长期性。股市历来都是资金堆砌起来的,只要资金源源不断进来,市场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升势就会自我强化。但这并非可以无限度,到了某一时点,就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特别是实质性的利好的配合,才能继续维持其强势。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现象。
而A股继续上涨的理由,目前还在。这里提醒的,是一旦题材兑现之后的事,虽不合时宜,但希望大家思想上要有所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