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新股集中发行说开去(三)

(2014-09-02 10:05:39)
标签:

股票

  新股集中发行终于告一段落,即使8月PMI数据不尽如人意,但市场并不予以理睬,指数又产生强势反弹。那些上周“见风就是雨”的悲观者,又“趁势”转向认为“过去一周的走势属于主力趁势洗盘的行为”。不过,笔者仍觉得,这种“被迫洗盘”的动作,实际上又成了掩盖制度缺陷导致的市场波动的最好借口。

  新股集中发行如果在不用市值做基础,或者不用现金才能参与的过去,对市场的冲击肯定没有现在这种“威力”,尽管不顾市场承受力的新股集中发行,也一样会对市场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或者,如果A股不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集中发行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效应。如今,以市值配售、现金缴款,搭配上集中发行,几乎让散户投资者的所有不便,都集中起来了。

  其实,新股改革这么多年,似乎难以走出怪圈。甚至改来改去,都似邯郸学步,非但没学会邯郸步,反而忘了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了。以经验而言,不管哪种发行方式,都有好坏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如何对A股市场入口处进行净化的问题。比如以前以市盈率为标准(以20倍市盈率封顶)的发行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当然是不好的,但好处是给市场一个标准,也能控制发行人无边无际的贪欲。而最终这种方式被放弃了,因为大多数公司最后的变脸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ST”就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说破了,其实还是利益问题,不少公司为了发个好价钱,因应不超20倍市盈率的规定,虚构利润,甚至不惜将未来的利润也提前到IPO之前的年度里“兑现”。上市后如果没能补上这个“窟窿”,也就只能让业绩变脸了。笔者觉得这就是制度问题,只要对违规者总是重重举起轻轻放下,最终违规现象就会蔚然成风。

  政策调整之后出现的许多怪现象,本应被明察秋毫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我们常常见到的却是,这个怪相消失,又出现一个新怪相,久而久之,于是便都“见怪不怪”了。配股政策调整的时候,原先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集中在10~11%之间的现象就消失了,但三年平均6%的要求又让许多公司的这一指标在6%附近集中;增发政策出台的时候,一些推出配股方案的公司急忙在股东大会上难得地否定了配股方案,但紧接着又推出几乎可以没有节制的增发方案。这一切,已经证明了上市公司的“最大化”并不一定是体现在利润追求上,而是体现在大股东的自身利益方面。因而,政策的出台,就更应该三思而行。(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