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破IPO恐惧症“市场化”几无可能

(2014-04-16 21:47:02)
标签:

股票

    周二两市出现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的中阴线,随后被证实并非空穴来风。关于IPO的问题又生“变数”:市场原先预期因市场低迷,IPO重启不会在这个时侯出来“扰乱”行情节奏,即使监管层曾对市场的“暂停”之说态度鲜明地予以否认,但市场还是认为事实上的暂停表露了监管层的某种态度,笔者也觉得这可以是监管层未来可以控制好IPO节奏的证明。
    市场的这种认识,可能正是证监会有关回应称“自去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中国证监会一直按照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正常推进首发申请审核工作”,虽然属于“一以贯之”的态度,但大家还是有所失落的原因。不过,这个在去年曾被我们称为空方“核武器”的问题——就算如今威力有所递减,依然对行情产生如此大的实质性影响,却似乎总在反证IPO新政不被市场待见的事实。
    其实这也是A股才具有的奇葩特色,能让IPO变成大多数投资者人见人怕的东西,这在股市里应该属于奇谈。而投资者这样的思维是如何炼成的?看看今年一季报预告中次新股的表现,也许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按照此前的市场预期,经过“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硕果仅存的48只今年上市的“历史遗留”公司,其经营业绩在未来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原来的炒新鼓吹者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给予投资者建议的。然而,一季报的业绩预告中,48只次新股却有17只出现了业绩变脸,这无疑让这部分乐观者也吃到了当头棒喝。而这种近乎赤裸裸的上市公司,连“一年绩优两年绩差三年ST”的过程都省了,钱刚刚到手,就毫不掩饰地预亏,让投资者本来就对新股肆无忌惮“圈钱”的感觉更加深了一层,一闻IPO即刻色变也就越来越顺理成章了。
    这对于A股接下来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绝不是个好兆头。IPO与二级市场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这无疑已经打了“市场化”一个响亮的耳光。“市场化”虽然意味着所有参与各方各负其责,但在目前法治远未到位、惩罚措施依然不算严厉的情况下,IPO盛宴的主要享用者发行人、中介机构敢于铤而走险者仍大有人在。退一步讲,就算这样的案例在众多IPO公司中属于少数,但其对市场的杀伤力却远比出几个蓝筹股要大得多。心理学已有过关于赚钱的快乐和亏损的痛苦程度比较,后者要比前者强烈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