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底需要制度保障

(2014-03-10 13:29:09)
标签:

股票

    对于A股底部问题,目前市场大多投资者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致。2012年开始的关于“钻石底”、“玫瑰底”的热烈讨论,似乎用去了大家太多的热情,之后行情低迷如故,让这场争论显得毫无意义,甚至还有点滑稽的意味。A股行情转眼又走过了两年有余的时间,就行情而言,除了创业板指在2012年底启动,指数最高涨了168%之外,上证指数从“钻石底”提出至今,仍录得6%以上的跌幅;即使与创业板指同期计算,也仍跌了0.5%左右,可谓是原地踏步。

  以市场总市值的角度计算(同花顺iFinD),则更加一目了然。2012年1月份,上证指数、深圳成指、中小板综指、创业板综指、深圳综指这一组数据分别为19.21、1.68、2.67、0.66、6.97万亿元。到了2013年12月,这一组数据分别变成了18.43、1.64、3.76、1.54、9.26万亿元。两相对比,一目了然,除了中小板增加1.09万亿、创业板增加0.88万亿、深圳综指增加2.29万亿元总市值,其他市场总市值不仅没涨,还略微下跌,如果加上融资再融资增加的许多市值,则市场总市值的下跌难以掩盖。

  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被认为是成长型的公司,不过,这几年除了市值的“成长性”良好之外,实际上业绩的成长性并不如主板公司。显然,在经济调整期,大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于小公司来说还是非常显著的,只不过,A股市场虽然常常以未来业绩之名大炒特炒各种各样的概念,但对于真正的业绩反而并不太敏感。

  这一方面是因为绩优公司的分红给的是铁公鸡面目,而筹起资来却是饿虎扑食的嘴脸,且绩优公司筹了资之后,运用效率也并不见得高明,甚至常常有悖于绩优的盛名,这给市场造成比较恶劣的印象……另一方面在于A股退市制度一直难以建立。即使最烂的公司,也都有咸鱼翻身的一天。这对于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百害而无一利。长期以来绩优公司不受待见,烂公司反而大受追捧的现象,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滥觞。

  笔者觉得,纷纷扰扰了几年的IPO制度、信披制度、分红制度、退市制度等游戏规则的进展如果总是“甚微”,那么,关于A股底部的讨论,确实意义并不是很大。我们曾说过,A股的政策底、估值底早已到达,只是市场底尚欠火候。其实,在A股弊端已为市场所熟知的情况下,如果弊端迟迟无法革除,则市场底的到来,也就只能“迟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