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如何打新的讨论,成为了市场的焦点。在“新股中签就能获利”的假定前提下,对如何利用衍生工具扩大打新资金,以及如何对冲二级市场行情下行对市值造成的下跌风险,更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媒体报道过利用融资融券套现的“回转交易大法”,让资金量不够大的投资者有足够的资金来打新。报道称,在这种交易大法中,100万的资金账户经数次融资融券操作之后,可以套现出140万打新资金。不过,这种方法虽然确实可以让投资者在目前情况下尽可能地参与新股的申购,提高中签率,获取新股差价收益,但对由于新股发行过快导致的行情下跌本金受损风险不仅防范不了,甚至还有放大倾向。
对二级市场风险厌恶的投资者,这可能会得不偿失(昨日本栏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所以,如果对打新情有独钟,又不想冒二级市场风险,最稳妥的办法,莫如直接利用融券锁定自己账户里的市值,用其余的资金来参与新股的申购。
举个例子,假定100万元的深圳账户里有50万元的市值,我们可以融入相应数量的券种加以锁死,不管行情涨跌,市值都不会有变化,剩余资金就可以用来打新,这就与以往的“无风险”新股认购没有什么区别了。这里有融券利息的成本,只要不是长年不中签,成本就不难收回,只是收益几何,就要看中签的新股上市之后的表现了。
当然,万一持有的个股在新股申购期间股价不跌反涨,那么这种锁定成本的方式,也失去了享受股价上升获取利得的可能。不过,以目前的走势看,在疯狂IPO阶段,股价能涨到哪里去?升跌概率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种方式,对于想回避“未打(新)先亏(损)”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是适用的。
新股发行制度的改变,“小资金面临大风险”的表现,由上述当可窥见一斑。让大家这么无奈地参与这次IPO重启,其实也暴露了监管层防备资金一股脑儿全跑到一级市场去的“良苦用心”。说真的,在如此低迷市道下,如此强硬启动疯狂IPO,面对的风险和压力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估计二级市场的崩溃,将更加难以阻挡。不过,后市如果依然没有“强硬”措施提振市场,相信这种制度安排,也无法让IPO具有多久的持续性。所以,这种几乎“瞎折腾”的打新大法,实用性估计也不是很强。(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