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市场视为可以分流再融资压力的特大利好——优先股,因近期证监会发布了《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而被解读到了它的反面。因为这种被公认为只享受股息、没有表决权的融资品种,在A股却出现了“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后可转换为普通股”的条款,如此一来,对A股上市公司品性极为谙熟的投资者,当然有理由相信,只要这个口一开,即意味着优先股也将在未来蜕变成上市公司使用股权再融资的有力工具。
这似乎等于宣布了A股未来改革的重点,并非校正原来走偏的轨道,而是想在旧有轨道上变着戏法继续前进。当然,优先股有了“可转”条款,如果在一个大多数上市公司真正为股东负责为企业长远发展着眼的市场,投资者相信他们自会计算转与不转的利弊,在业绩成长和股本规模扩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至于一味“见钱眼开”。只是,这种条款落在A股头上,可能就会成为上市公司眼里的香饽饽而被发挥到了极致。记得当年“增发”引入A股的时候,原先已推出配股方案的许多公司便迅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否决掉这种需要较高业绩门槛、且具有严格上限规定(股本最多扩30%)的配股方案,转而推出门槛较低、且一次可以根据“需要”再融资的增发方案。这样的例子,足以说明上市公司的心思。
本栏一直认为,如果真的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实也不止中小投资者需要保护,如今机构投资者一样很难在这个市场立足)出发,则A股最需要的就是进行利益调整,而所谓的调整也并非要求监管层对投资者百般呵护,而只是将原先向融资者倾斜的天平校正过来而已。遗憾的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被一些人等同于扩大股市融资规模或者市值水平,进而把争当“市值世界第一”成为最主要目标。而为了这些光环,导致在这个本应“最市场”的地方,却被“看得见的手”来回折腾。成思危先生十几年前就已大声疾呼“让股市恢复本色”,但至今A股依然我行我素,与“本色”相去甚远,个中原因,“好大喜功”的思维或可列在首位。
A股的融资和再融资多年来一直雄冠全球(即使新股暂停,再融资其实仍未降低),而行情则始终熊冠全球。最主要的症结,正在于对发行人的融资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看管不够,上市公司只要一息尚存就会融资不止,反正“不用还的钱,不拿白不拿”。也正因如此,纯粹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腾飞的公司在A股市场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