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现“伪市场化”
(2013-12-13 09:13:38)
标签:
股票 |
股市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发行人和投资者(监管者和中介主要是为投融资的顺利服务的),前者有资金需求,后者可供给资金,两者地位必须保持平等,可以充分主动博弈,否则后果将很严重。如今,IPO暂停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时间,但A股依然没能从其间的阴影中走出来,行情继续停留在多头们的口头上或者幻想中,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近期的改革有点加速的意味,时不时的违规案件被查处,显示出“规范化”的决心,对违规者想必也会产生一定的震慑力。但是,这种时紧时松的运动战,效果很难持续,因此着手对法律的修改才是最为重要的,但这一点似乎尚无动静。而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发行制度已经明确将从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改革所迈出的步子非常大。昨日更有关于创业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核心思路是“由市场决定公司再融资额度和价格”的报道,据说“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的方向不再受募投项目限制,只要公司有资金需求而且市场认可,就可通过创业板实现再融资”。
创业板将此作为“利好”对待,昨日涨势如虹。不过,以笔者理解,这可不是什么利好,而是特大的利空。当年与国际接轨的“增发”方式的引进就是个例证。在上市公司同时患上“投资饥渴症”的年代,只要放低再融资门槛,就会一发不可收拾。A股为何被誉为“圈钱市”?我们可以回过头去想一想。
其实,在不对的时间推出哪怕正确的政策,也有可能酿成“祸端”。“市场化”确是未来的方向,但市场化需要诚信和法治作保障,越过这个阶段就可能会出现以市场化之名行市场掠夺之实的状况,这一点在上轮上市潮中已有所体现。在诚信和法治仍是A股市场软肋的当下,处于绝对强势的融资者如果不被严厉管束,保护投资者利益可能更加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