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的明确暂时并未对主板市场形成多大的冲击,上证指数仍按照自己的节奏构筑一个新的上升通道,只是在前期密集成交区附近似乎显得有点犹豫,成交量的萎缩显示了投资者再度有所担忧。即使周一公布的CPI和PPI数据超出市场的预期,也没能让多方有所表示,而此时因受IPO冲击的创业板指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跷跷板效应。
创业板指近期的走势,先是应了本栏所说的难创新高的预期(即使创新高也需小心诱多陷阱,后来是创业板综指创了新高,创业板指在前高位置却步),周一虽反弹比较有力,但笔者仍认为不可能走得太远。年报高送转题材已经启动,不过笔者仍相信创业板后期将难以避免地要走分化的道路。我们还需要记住的是,如果上市公司的高送转与业绩的成长不成比例,最终上演的还会是“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悲剧,这一幕在主板演出的场次已经数不胜数。小盘股加上超募导致的公积金奇高,当然具备转增股份的条件,但这其实只是个数字游戏,于投资者并无实质意义,反而是随着公司股本的臃肿,一旦业绩跟不上的话,每股收益就将每况愈下,甚至最终步入亏损行列。
价值投资在A股未能蔚然成风,笔者一直以来认为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投资者被市场教育出来的无奈选择,与投资者成熟与否没有多大关系。所谓的“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使好人变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完善制度的各种政策正在陆续出台,但能否落到实处,只能进一步观察。如果A股未来能在发行制度、信披制度、分红制度、退市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妥善建立起一套好办法,笔者相信市场格局将会出现可喜的变化。
从投资的角度看,至少,在这些制度完善之后,我们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就有相对精准的可能。说真的,现今对上市公司分析之难,关键在于基础资料的透明度很差。概念的出现,正因很多投资者只能从行业前景上去做个模糊的“展望”,至于上市公司是否真的能在这个有前景的行业里分到一杯羹,只能“姑妄听之”。大家虽跟着起哄,但本就没抱长久的信心,一旦热点一过,也就一哄而散。今年炙热的创业板估计也不会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