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及预期到超预期?
(2013-11-19 09:59:37)
标签:
股票 |
笔者常常迷惑于A股市场一些事件给人以“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强烈感觉。今年以来的短炒之风,就更加强这方面的印象。每个主题的炒作,都可以说是给某一板块带上了闪闪发光的花环,其逻辑是只要沾上一点边,原本经营上乏善可陈的上市公司就可以在未来一飞冲天,前景不可限量。我们一直称之为“讲故事”,说的正是市场这种“塑造”的功夫,股价一涨,各方传来的,都是上市公司美丽动人的一面,很有一涨遮百丑的意味。一旦股价下跌,则上市公司过往业绩也会一并抹杀,因为其丑陋的一面会被市场拿到放大镜之下。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股谚所要表达的道理。究竟是股价上涨,才被言者寻找到那么些理由;还是因为有那么些理由,才导致了股价上涨。这问题实际上与“蛋生鸡鸡生蛋”一样,令人费解。就目前市场的主流做法而言,似乎以前者居多,大量的“股评”,实际上是为股价上涨寻找理由的,而更要命的,是寻找上涨理由时,就会忽略其它阻碍股价上涨的因素;寻找下跌原因时,对于公司潜在的利好就会视而不见。
对个股如此,对整体市场也是如此。这几年市场对待宏观数据就有这样的态度,当行情涨势如虹,主流观点往往搜罗出GDP增速恢复、PMI数据冲上强弱分水岭这样的数据来锦上添花;当行情渐渐难以为继时,市场主流观点又会搬出经济过度高涨,CPI数据逐步向上的数据。其实,在经济学上,宏调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本来就存在着很难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即使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平衡点,不过谁也难以准确地计算出来,要不也不至于有所谓的经济周期了。宏观经济总是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只要各种数据能在警戒线之内,短期的振荡不碍向好大势,就不至于长期成为股市涨跌的风向标。股市本来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如今却整成经济成为股市的晴雨表了。
所以,行情暴涨了,“X大利好”就不期而至。作为投资者,最好在领会“X大利好”之后,能再找找一些利空因素,以抵消自己的冲动能量。否则,一旦大盘遭遇“X大利空”的袭击转入调整,可能又会瞬间令自己的情绪从大喜转向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