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在本月前三周已连收三根中阴线,跌幅由3.9%到2.2%再到4.11%,本周至昨日收盘跌幅为5.87%。月K线则可以看到本月跌幅至周三已超过15%,最大跌幅更超过20%。在一个几乎天天下跌的市场里,投资者人心涣散,哀鸿遍野。而这一切的起因,还是一个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笔者虽也赞同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但觉得在一个喜欢人为制造复杂因素的环境里,个股固然重要,大盘走势的判断更加重要,这也就是A股只适宜于投机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是上市公司透明度欠佳且诚信无法长期保障,变脸随时可能出现;另一方面是监管者的监管思路较为单一,至今依然只对融资感兴趣,且追求市场规模的意志近乎病态,导致了A股的畸形发展(本栏一贯的观点是,如果市场不是健康发展,规模越大,未来累积的危机风险将越大)。
重启IPO从舆论造势到征求意见稿出台,经历了很短的时间,而让人有些失望的是意见稿实际上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做不到,存在我们之前担忧的“走过场”现象(目的只在于重启而非调整利益校正方向)。一个参与各方没能有效充分博弈的市场,也注定了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的一方只有用脚投票。而在此情形下,即使监管层再做澄清,市场信心在破位下也很难回到“从前”,意志备受消磨之后,投资者也只有退出观望了。
即使“救市”。暴跌中“救市”的呼声很响亮,这是A股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之一,因为这是个政策市。如果没有“救市”措施出台,让“市场”自己疗伤,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将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监管层也不一定能承受得起其压力。市场化虽也是发展方向之一,但市场化在过去常常成为推诿责任和获取好处的最好的托词:不想管了,一句市场化应该让市场自己说话就OK了;想插一手,好办,一句市场还不成熟就又搞定了。
如今我们走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对“救市”提法有些许的忌讳,而且,一般的“救市”措施实际上也不一定能有效果。原因简单不过,不从深层次去解决A股的制度性问题,监管层即使有能力再次让A股行情进入牛市,也没办法不让市场存在的“脏乱差”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将来某一天再度爆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