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惠誉降级不可取
(2013-04-11 12:33:10)
标签:
财经 |
4月9日惠誉宣布将中国长期本币信贷评级从AA-下调至A+,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首次被降级。此举引发舆论大哗,不过,大多数分析人士不以为然,认为惠誉不懂中国国情,调降没有多少道理,而资本市场的反应似乎也印证这一分析,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和即期汇率仍延续此前升值趋势,双双创汇改以来新高,股市债市也并未因此受到冲击。
回顾两年前惠誉关于“可能在两年内调降中国信用评级”的“预警”,这次舆论和市场的反应似乎相对理性一些,至少没有搬出“阴谋论”来反击,国产评级机构也没有立即“以牙还牙”地调降美国信用评级,分析者也多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大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气度。
经济预测是个大难题,所以一般来说,人们在对待预测的问题上,并非只信其结论,而是看重其分析所依据的逻辑。同样道理,我们对评级机构的结论其实没必要反应过度,甚至上纲上线,最重要的是看其分析框架和逻辑。
本次惠誉调降中国本币信用所依据的是中国金融的两项风险: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实际上,地方债务是2008年启动4万亿投资的“后遗症”,当然也是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唯GDP数据马首是瞻的一种必然结果,而影子银行则是这几年信贷刹车之后各种金融创新规避监管的新问题。这些风险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也已经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当然,对风险的认知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将影响到采取的措施是否对症下药,而即使能对症下药,也还有个执行力的问题,各种环节都会影响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深度。就机制而言,目前政府在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依然十分强劲,问题可能只取决于决心和耐心了。
说真的,惠誉调降中国信用评级不一定是坏事,而资本市场反应淡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关键还在于惠誉所提出的和我们所已经重视的同样的问题,能否最终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