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现实如何丰满起来
(2013-03-14 14:17:14)
标签:
财经 |
一年一度3.15,消费者一年一度借此吐气扬眉了一回,不过过后依然该咋还咋。一直处于强势的厂家和商家甚至窥出此中“商机”,开始借此大展“承诺”豪情,树立“诚信”风范,渐渐地有将此演变成一场“节日狂欢”的趋势,这虽也无可厚非,但细想之下不觉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这几年随着媒体在其间发挥强力的监督作用,无良厂家和商家到此时点不免要战战兢兢一下子,生怕在媒体上“榜上有名”。当然,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3.15并没能挡住假冒伪劣产品的雨后春笋。几年来光是食品行业的问题,从生活的必需品到升级的保健品,几乎是“黑”、“毒”了一遍,让老百姓感觉琳琅满目的食品几乎都不堪入口。3.15的震慑,似乎总是一时,无法一世。
道理其实简单得很,监管的运动战本来就代替不了阵地战,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运动战可以靠3.15这样的短期行为形成全民声势,让无良商家如过街老鼠;而阵地战则需要机制上的长期保障,让假冒伪劣产品失去生存的土壤。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阵地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等法规确实为消费者提供了有力武器。回想“消法”刚刚颁布之时,“王海打假”所引起的一场全国风暴,可谓大快人心,只是这依然没有脱离民间运动战的窠臼。王海们最终被消弭于无形,甚至被安上“刁民”的称谓,这里面多少乃强势厂家和商家的力量,多少乃地方保护主义者所为,笔者孤陋寡闻,不敢妄下断语。
更进一步说,“消法”诞生于1993年,一晃过去了20年。那里面惩罚无良厂家和商家的规定,与其违法违规获得的巨大利益相比,可谓九牛一毛。违法违规成本的低廉,加上监管的经常不到位甚至于容易转化为合谋,只能让大量的厂家和商家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并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者的信心,也因此越来越低,“奶粉事件”其实已向所有厂家和商家敲响了警钟。
阵地战的武器,法规固然重要,但法规的执行更加重要。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消法的基础上,经过消费双方充分博弈进行修订的法律,不仅操作性强且双方能够严格遵守,同时加上一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裁判”队伍,相信现实也可以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