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的强劲程度,让越来越多的看空者相继噤声,对牛市的期盼,正渐渐成为市场的“一致性预期”。笔者毫不例外地成为这个浩浩荡荡大军中的一员,只是“归队”相对早些,且不敢一下子用牛眼看市,认为行情应该是一步一步走出来、渐渐累积成牛市的。
这是典型的滑头思维。在A股浸淫日久,滑头思维就会“根深蒂固”,变成在股市操作上滑头之外不再滑头。这里头有对这个市场的认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制度在“新兴加转轨”的定位下,有点儿“拒绝”完善,或者完善起来也是“踱着方步”,一点看不出着急的样子。倒是在行情的控制上,常常可以看到管理层忙碌的身影。
当市场过于低迷或过于高涨,管理层都会想尽办法在供需上进行控制,不惜牺牲市场的配置功能,甚至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而市场再不听话,也会最终向着管理层“指引”的方向前进。从历史长河上考察,这样的例子确实在不断重复,包括大家都高呼“政策市”已经远去的这一次,其实也是在管理层不断耳提面命之下,借助十八大契机才将颓势给扭转过来的。
而上市公司在这个“来回折腾”的市场中,大多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就是股价涨跌似乎与己无关,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是二级市场的事”(除非需要再融资了)。于是股价在行情高涨的时候如“飞龙在天”,在行情低迷是则是“潜龙在渊”,并不一定跟业绩有多大的关联。更有甚者,虽然股价都是以业绩的名义炒上去的,但这种业绩并不持久,使得A股的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的因果关系,有点“鸡生蛋蛋生鸡”的味道,谁也搞不懂谁是因谁是果……历经市场这样长期的教育,投资者或者是吃一堑长一智,或者被迫顺应行情特点,也就只能“既不做死多头,也不做死空头”,多数最终都成为死滑头了。
从市场健全的角度说,如果市场中尽是这样的滑头,管理层不头疼是很难的。其实,市场制度不完善,诚信就会出问题,劣币就会驱逐良币,蓝筹公司就会缺乏成长的土壤;而缺少蓝筹的市场,投资者奔着差价而来,持股缺乏恒心;滑头持股,当然见风就是雨,不是众人拾柴,就是釜底抽薪,这样的助涨助跌之下,行情上下波动很大。行情有如笨重的列车,一旦启动,难以停下;一旦停下,就很难再启动。最终只能依靠管理层的强力来加油或刹车。
改变市场滑头思维泛滥的局面并将之引向价值投资之路,笔者认为需要的依然是制度的力量。如果A股也能像成熟市场那样,好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且历经危机走势也不至于崩盘,那么,死多头就会渐渐地多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