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化”似乎无市场

(2012-12-03 22:22:52)
标签:

杂谈

    看来“利好”确实也难以激起A股交易者的热情,逃离A股正成为缺少避险工具的投资者的唯一选择。11月份的PMI虽然显示经济回暖势头不减,而且在前期被认为是较大利好的“员工持股计划”也通过高层透露了管理办法“将适时推出”的意思,但A股市场依然不为所动,似乎大家都是一门心思地想“逢高减持”,然后或销户离场,或暂时观望。
   眼下的A股已经逐步失去了作为证券市场的一切属性。首先,跌跌不休的市场不断地刺破抄底者幻想的泡影,从而最终让他们出现对市场信息反应能力的“失效”。这种现象随着熊市时间越长,熊市程度越深,后期投资者对利空敏感而对利好麻木的程度也就越强,扭转起来也就越要花大力气。随着跌势的深入,投资者接着对市场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因见惯了心目中好公司的纷纷幻灭,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投资者最后就会怀疑一切,即使确实有好的投资机会,也不敢相信是真的。最后,就是我们最近常说的市场功能的相继“失灵”:股市筹集资金功能、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等均先后丧失。也可以说,漫长的熊市先是玩残了投资者,然后玩残了市场。
    其实,这也算是熊市的一种正常现象,只不过A股将这种特点演绎到了极致而已。环顾全球,能将股市“玩”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主要是将股市的融资功能如此演绎的),也许还真是非A股莫属。而这种尽人皆知的“乱砍乱伐”的后果,为何却在A股得不到事前的节制?笔者认为能够解释得通的,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市场化”问题的随意拿捏——当管理者想不该管而想管时,就以市场不成熟为由对市场强加干涉;当管理者该管而不想管时,又以与国际接轨之类的理由让市场去自生自灭。一句话,市场化边界的不确定,使得“市场化”在这个“最市场”的股市里变成一个并不怎么能让人产生好感的东西。
    以笔者愚见,市场化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包括参与各方的平等地位,各方能回归自己的本位,做该做的事情,同时不做不该做的事情。还有各种决策的自由(随行就市),比如,企业上市的自由、经营的自由、分红的自由等等,只要是市场利益各方通过充分博弈出来的,就是合理的……而所有这一切,最需要的,就是法治,一套通过各方互相博弈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法制,加上具有执行力的监管队伍充当“护法”,这样的市场,才能令人放心,也才可以自称“市场化”。
    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尽快起步,并尽快出现“顶层设计”。否则,一个已烂到了根的市场,拖得越久,重来的成本将越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