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靠啥“维持生计”
(2012-11-08 21:18:06)
对A股市场来说,“顺势而为、波段操作”几乎是每一位到此拼杀的投资者最终获得的经验总结。当然,这样的经验并非为A股所独有,证券市场的技术分析流派就对这种方法有过深入细致的阐述,作为技术分析的鼻祖“道氏理论”,就因其对趋势的研究而“传芳”两个多世纪了,远早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
这两位可以说是确立了技术分析派和基本分析派的一代宗师。时至今日,我们在股市里的分析手段,基本跳不出这两大流派的“五指山”(有人还分出心理分析派和学术分析派,笔者认为前者可归入技术派、后者可归于基本派),也就是说,“顺势而为、波段操作”的手法说到底是技术分析在A股的滥觞。
在A股发展的初期,由于市场属于“拿来主义”,股价的波动虽然服膺于供求关系,但基本还可以从业绩(价值)上去寻找出一定的规律。后来由于重组概念的冲击,市场渐渐地从机械的唯业绩马首是瞻变成了“乌鸡变凤凰”式的寻宝活动,投资的理念也因市场的“跟庄模式”而被冲击得七零八碎。2000年后开始的整顿,虽然将“坐庄模式”渐渐地逐出历史舞台,但市场的投机习惯却并没有跟着收敛。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公司经历了几次大发展,但也没能扭转这种局面。
这种状况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制度问题。管理层10几年来不遗余力地提倡的价值投资看上去确实很美,但市场却缺乏这样的制度保障而让投资者在吃堑长智中采取投机为主的方式。价值投资最基础的条件,莫过于上市公司的回报,这要求高管要有诚信、尽职和眼光,但目前看来这属于太高的要求。如今投资者最常遭遇的,反而是上市公司的欺瞒、造假、掩饰、业绩变脸之类的事件(而且这类事件并非只有烂公司才有、优质的公司也常常出现)。上市公司筹资时狮子大开口、分红时却杯水车薪。管理层在改革时,为了鼓励分红,甚至还要以“筹资”作为诱饵,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这样的情况下,“蓝筹”其实也是“烂筹”的别名,投资者除了靠着二级市场的价差来“维持生计”,似乎还找不到别的办法,而这,也就让投资成了一种奢谈。
曾经以“价值投资”、“专家理财”而颇受投资者追捧的基金,10几年运作下来,似乎也难以改变“看天吃饭”的习性,而且近年似乎也开始摒弃其初衷,祭起“顺势而为、波段操作”的武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但这是市场所“教育”出来的一种“理性”做法。
笔者并无贬低“顺势而为、波段操作”方法的意思,只是针对“价值投资”的大力提倡有感而发。至于这种操作方法的说易做难,本栏之前已经做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