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板也许被过度负面解读

(2012-10-30 22:05:39)
标签:

股票

    深圳创业板已经运作了三年,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由创业板带动起来的“疯狂”IPO在中国证券史上肯定会留下最值得玩味的一段,在我们还没能从更长远的历史来考察这种“疯狂”的是非功过之前,眼下市场最喜欢的是给这个板取了个“圈钱板”、“集富板”、“套现板”等等听起来不是很顺耳的绰号,而最让投资者感觉不良的,是这个投机性很强的板块中,大家期盼中的“微软”似乎难以出现,但大量的“比尔盖茨”却已经热闹非凡。
    这个颇受投资者诟病的新板,因整体市场的低迷,于近期也有些“沉寂”。当然,这沉寂不仅指的是行情,也指最受关注的IPO方面的。自从10月9日光一科技上市至今,IPO似乎就断了档。由于这个“三高发行”的始作俑者至今也未能恢复像主板那样的“理性”,这里每家公司的上市,都意味着崛起了几个或几十个“一夜暴富”的富翁,“造富”速度之快令人惊诧。这也就让发行的断档,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意味着该板块“失去”被关注的意义。不过,从同花顺新股中心的资料上看,等待发行的公司中,创业板仍是不争的主力,创业板在截止10月30日的99家待发公司中占53家,占比达54%。这也意味着行情一旦转好,创业板仍将继续其“造富”运动的旅程。
     其实,“造富”本也属于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附属产品”,只是以前A股上市的多为国企而不太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而已。从每年的各种财富榜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新晋者乃因旗下公司在香港或者其他市场证券上市而入选的情况。这种“一般规律”在A股之所以为投资者所诟病,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大量公司上市之后的一系列动作。
    从精挑细拣的首批创业板公司闪亮登场,到许多公司专利技术的备受质疑,到高管们在公司上市后争先恐后辞职兑现股份,再到企业成长性的难以承兑,舆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潮”(造假上市潮、高管辞职潮、业绩变脸潮等),让我们对创业板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印象。投资者那种“分享成长”的幻想美梦也一次次被击碎。而时至今日,创业板也没能很好地将制度上的这种种漏洞堵住。
    其实,创业板负面印象的造成,或许与宣传过度吊高了大家的胃口有关。三年来,该板共上市了355家公司,数据显示,截止昨日复权后仍有232家股票处于破发状态,占比34.6%,业绩亏损的有10家,占比2.8%。这一数据与中小企业板不相伯仲。后者在这期间共上市400家企业,破发率也是34%,业绩亏损的14家,占比3.5%。而拿同期主板上市的新股来比较,笔者赫然发现,深市小盘股的情况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同花顺的统计显示,这期间主板上市的共有97家公司,其中破发的有70家,破发率高达72%,而业绩出现亏损的有5家,占比逾5%。

   这样的对比虽然过于简单,可能不具备太强的说服力,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了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印象。同在A股目前的环境下,许多弊端其实是共有的,而非创业板所独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