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权融资应付出高成本

(2012-08-10 16:25:10)
标签:

股票

    新股上市排长龙的现象没有改变,据说目前想IPO的企业很快将冲上800家,而这个数据在今年2月份则是将近500家。而从那时(2月1日)到现在,A股IPO成功上市挂牌的公司就有120家,两个数据一对照,可见短短半年时间,IPO队伍就增长了一倍。由此看来,A股的供求关系长期失衡将属于常态。这IPO“市场化”的路,还真是说易走难。

  本来,对企业“老板”而言,股权融资是最高成本的融资(债权融资有还本付息压力,但对于好项目来说,利息其实是九牛一毛,等于是借鸡生蛋),因为这等于要将本来可以是自己独享的收益拿出来与别人共享。虽有规模效应可能导致“共赢”,但此后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严格的监管,经营决策的“自由度”将因此降低,所以,愿不愿意成为公众公司,需要“老板”自己去认真权衡。然而,在A股却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股权变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只要能换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甩卖”,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笔者无法窥全豹,不过也找出一些皮毛加以解释。如果从正面去考虑,也许可以找到诸多原因:一是老板不想依靠传统的逐步累积去扩大规模慢慢壮大发展,想尽快做大规模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是利用这个市场先将未来的收益落袋为安(其价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加上溢价),至于价钱高低无关紧要……
  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一些负面因素在作怪:或者公司本已经营艰难,需要借助市场的融资功能“救济”(这种状况在“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时是最为常见的),这样情况下“老板”对股权也就无所谓,为达上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或者“老板”本来就对公司未来不抱希望,只想运作上市之后兑现走人(这在近几年也是普遍现象,特别是PE介入之后),对于这样的企业,上市就可能成为其终极目标……
  实际情形如何,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但挤独木桥者日益增多,也许正是“得益”于A股上市的“集富效应”实在太过诱人。这可能就是机制不正常导致的不正常结果,别的不说,投行保荐人、中介机构等与发行人利益捆绑在一起想想也正常,虽然资金是投资人给的,但付给真金白银的却是发行人,为付钱者打工天经地义导致了A股入口处的乌烟瘴气,接着引致二级市场投资的“无利可图”,A股的怪圈,也就难以消掉。
  也许,让股权融资付出高成本,也可以是今后A股改革的一个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