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强势著称于世的A股,在本周五没能顶住市场抛压,经周五几乎单边下跌之后,收出一根长上影的周阴线,周K线图上出现了三连阴格局,均线系统也显示了短期反弹压力重重。
一般的看法是,A股本周的欲振乏力在于内忧外患,外有希腊危机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了世界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投资者观望心重,成交量迟迟不放大就是明证;内有经济衰退的确定性来临,“铁公基”似有重新出场维持经济增长的迹象,而对于这样的招数,民间感觉有点“用老”,能否再战江湖并胜券在握?不确定性看来不小。
不过,笔者觉得,内忧外患影响投资信心虽没错,但市场欲振乏力的深层次原因并不在此。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何在外围股市纷纷有所走稳并不时反弹的时候,在管理层依然声嘶力竭地表达股市具有投资价值之意并不断采取一些措施的时候,A股却毫不犹豫地击穿了被称为“牛熊分界线”的半年线。
A股历来有“政策市”之称,每一次见顶和见底,伴随的几乎都是管理层忙碌的身影。虽然后来专家认为“政策市”经过“改革”之后有所淡化,但笔者觉得依然“尾大不掉”。沪指几年前6124点见顶,“政策”依然居功至伟;近一年来A股的振荡筑底,“政策”也是最主要的“大忙人”。这位“大忙人”至今似乎矢志不改,但市场却一付稳如泰山的模样,“政策”猛撬而似乎难以撼动。
所以,笔者认为,要说“政策市”的改变,可能在于时间周期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投资者很听话,只要“政策”上有所表示,信心就会很足,行情就会迅速出现;然而经过多次的行情起落之后,这个市场的弊病被投资者所充分认识,管理层的心思也是“司马昭之心”,“政策”云云,也就不一定引起投资者多大的兴趣,听其言观其行,三思而后动,投资者不再当吴下阿蒙,“见风就是雨”的时代似乎也渐行渐远了。
眼下的市场,“政策”失效的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制度建设的停滞不前。IPO制度改了又改,依然动不到本质,平衡各方利益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笔者觉得不过是部分利益从发行人转移到了获配机构那里,因为没有限售期限让机构有不断压低发行价并在上市后尽快抛股获利的动力,对于中小散户,中签难度却因“新政”而增加,“利益”也有所受损。
而更主要的是,轰轰烈烈的“新政”并没能得到轰轰烈烈的结果,这对市场的“示范”作用难免负面大于正面。从市场的“开源节流”角度看,“开源”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几乎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以前还可以通过猛批新基金来维持“水源”,基民损失惨重之后,新基也成无米之炊;市场所寄望的养老金,又因为A股历来表现不争气而难以成行;QFII之类的资金,则属于杯水车薪,与强大的IPO比起来,塞塞牙缝都不够。“节流”方面,目前看来有点“与虎谋皮”的意味,A股想当世界股市规模老大的决心似乎决不动摇,怀着一夜暴富梦想的企业家正越做越多,IPO的队伍也就望不到尽头。
这两方面稍一比较,A股供求的长期失衡也就不言自明。靠着可怜的存量资金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市场里面搅动,若相信A股未来还有牛市,只有具备超人的信心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