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的分析师
(2011-07-22 21:37:19)
标签:
财经 |
在笔者的印象中,证券分析师很像甘于寂寞的学者,因为他的研究报告需要客观、真实、准确。客观是最基本的态度,真实乃是行动的指针,准确则需要在表达上拿捏分寸。然而,近期被媒体陆续曝光的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却与笔者这一印象(应该是想象)大相径庭。
中信证券推出“2200元天价涪陵榨菜”;渤海证券评价冠昊生物产品“专业补脑残”;申银万国声称东阿阿胶产品用量“1次1支”将改为“1次2支”,收入因此大增;银河证券研报称现价只有12元左右的攀钢钒钛目标价188元……这些正是近期印发舆论哗然的案例。
虽然分析师撰写此类研究报告的依据和背后的动机何在,现在不甚了了,但我们不妨先撇开阴谋阳谋之类的陈词滥调,只从很傻很天真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只是受到了现在浮躁的社会心态的感染,属于现在网络制造红人手法的滥觞。就像现在象牙塔里的书生都不甘寂寞一样,分析师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博出位。他们谙熟厚黑,不怕突兀,只求得名,至于得利则可以缓行?
实际上,我国的证券分析师建设还“在路上”。证券市场发展之初,从事股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普及证券知识、指导股民操作等方面曾起过巨大作用,但后来“黑嘴”流行,管理层才在制度上规范“股评”,引入“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人员”概念。近几年这一制度才逐步建立起来。但就这几年发生的情况来看,“黑嘴”并没有因为这一制度的建立而有所好转,研报看起来学术性很强,却埋藏了太多不可告人的动机。而报告的准确性,更是一直受人诟病。不少券商每年在策略报告中推出的十大金股往往成为市场笑柄,指数的运行区间往往也是谬以千里。
当然,这种说法在近日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的《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文章中被认为是不正确的。高认为分析师的作用“主要是拾遗补缺、完善买方的决策思路,帮助买方尽量周全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争取最有利的情况,并在风险出现时有所应对”。媒体“审判分析师”并系统梳理了众多卖方分析师对股价的预测成败记录,“这样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达到的标准,也未必是合理和现实地评判分析师价值的标准”。高文说,分析师的客户主要是专业(机构)投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分析师的价值,理解分析师的独立思考结果和对投资的意义。
确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大众看到的报告基本上都是不付费的,对此“吹毛求疵”有些“不厚道”。然而,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某些研报就可以随意忽悠的理由。一季度东北证券一位研究员在一份策略报告中莫名其妙地抛出“万点论”,后来解释说看的是中长期趋势。这种“出格”而招致的误导,一般投资者实在难以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