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与名牌大学互傍究竟谁不自信?
柳号综合观察
奥运冠军除了巨额奖金还可以得到什么?回答是:奥运冠军=名牌大学学历(学位)。伦敦奥运会之后,林丹、陈一冰、徐莉佳等奥运冠军先后完成大学学业,被各自的学校适时地授予硕士学位。不过,这些被他们看来“适时”的仪式似乎并不合时宜,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所受到的争议,是那些学校和这些奥运冠军始料不及的。
受争议最大的无疑是风光无限的超级丹,在史无前例地卫冕奥运金牌,又与谢杏芳举行了盛大婚礼后,因为这个学位和10万元奖学金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广泛质疑。为何那么多获得学位的奥运冠军唯独林丹被质疑的声音最大呢?首先是因为他的名声太大,枪打出头鸟;其次,作为世界头号羽毛球选手,那么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和应酬活动,他有时间学习吗?
人们对于林丹的质疑,表面看是社会对奥运冠军的高度关注所致,实则更深层次是对于体育体制和高等教育的质疑,即:优秀运动员为何可以免试入学,挤占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不费力气地拿到学历学位?曾有人指出“不是林丹需要华侨大学硕士文凭,而是华侨大学的硕士文凭需要林丹”。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双方的“合作”其实是二者共同的需要,是一个被他们看做“双赢”的选择。吸引奥运冠军来校就读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绝大多数奥运冠军则是为了镀金拿学历文凭,于是一拍即合,双方互傍。
正是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各个高校不惜动用各种力量去争取奥运冠军到学校深造,于是就有了国内高校争先恐后引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一些大牌运动员,为学校“撑门面”,而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和大牌运动员也正需要一张给自己贴金的纸,接下来就有了诸如刘翔、郭晶晶、林丹等等奥运冠军乐此不疲地走进“象牙塔”。
与国内高校通过优惠条件吸引奥运冠军深造不同,在欧美高校优秀运动员几乎不可能因为体育成绩而被保送上学,更不可能“混文凭”,他们必须修完学分并完成论文答辩后才能毕业拿到学位。因为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同,国外通常学生运动员,而在中国则是运动员学生。
以沙克-奥尼尔为例,1992年他被奥兰多魔术队选中进入NBA之前,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打球之余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学业,在NBA期间学校没有因为他是巨星而放宽标准,直到2000年他才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圣路易斯大学本科,拿到学士学位。此后他又完成了在菲尼克斯大学的硕士答辩,拿到了MBA证书,2012年又通过马里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可以说,奥尼尔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的产物,是勤奋好学的典范,他完成学业的时间跨度,甚至比征战NBA的时间还要长。
又如,澳大利亚游泳名将“飞鱼”索普,当年曾想以特招的形式进入悉尼大学,一时遭遇巨大反对之声,不得已最终只能通过考试进入悉尼的另一所大学学习。
和奥尼尔、索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翔,2001年他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雅典奥运会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第一枚田径直道冠军后,他被免试毕业,同时被授予“优秀学生”称号。随后,刘翔又被推荐免试参加华东师大的硕博连读,此后五年间他又先后轻松获得了硕士学和博士。
欧美高校在执行标准方面不会对所谓的体育名将进行照顾,这既保证了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修完学分,履行完论文答辩等所有“手续”,同时保证了学校用一个尺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更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现如今国内许多大都提出了建设世界名校的宏伟目标,但是经过多年努力不仅没有缩小距离,反而与世界名校差距越来越大,其中原因他们自己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