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是什么(4):奥运让中国体育站在十字路口
柳号综合观察
1979年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上,一致通过同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奥委会会籍的决议,同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表决正式通过这个决议。“名古屋决议”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国际奥运大家庭,成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必须改变会旗、会歌、会徽参加奥运会。
1984年当篮球运动员王立彬高擎五星红旗,阔步走进洛杉矶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时,全场为之欢呼雀跃,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派队参加奥运会,自此奥林匹克运动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那届奥运会,来自安徽的小伙许海峰在男子手枪项目中为中国队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李宁成为一届奥运会为中国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女排则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如愿夺冠,最终中国以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的成绩获得位列金牌数排第四位。
此后,中国代表团对困难估计不足,经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惨痛失利。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以及对于体育事业的巨额投入,从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开始稳步提升,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成功取代俄罗斯金牌榜上升到第二位。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家门口更是以51枚金牌超越美国的36枚金牌,成为金牌第一大户,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为什么不叫体育强国而叫体育大国呢?这是因为我们的金牌更多来自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绝非主流运动项目,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我们的水平与欧美强国差距太大。
另外随着金牌的增多,一些体育之外的纠结事情也越来越多,诸如个别运动员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周继红与玉芬的奖金分配争端以及最近发生的田源、黄良财质疑奥运资格选拔公平性等等。
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多问题,都是体制和利益的问题。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对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过去一百多年被列强欺凌、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国度,在当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运动,无疑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好办法。在这个体制下竞技运动飞速发展,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诞生,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改变外人对中国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举国体制的弊端愈来愈凸显,从近些年奥运会乃至全运会频发的不和谐问题就能看出,体育已经与地方体育部门、体育官员的自身利益紧密挂钩,体育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仕途紧密联系,体育政治已成为一种独特现象。
金牌至上、利益分配让整个体育界已经变得非常浮躁,中国体育已经到了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