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展核心素养”大家谈》之读后感
(2017-02-14 14:11:01)寒假假期,我抽空读了《上海托幼》2016年11期的期刊,里面有关于“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占了大量的篇幅,读了关于“幼儿发展核心素养”大家谈这一系列的文章后我感觉受益匪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在一片热议声中却很少听到核心素养与学前教育关系的讨论,估计很多一线教师有着这样的困惑: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到底在哪里。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它包括六大核心素养:1、人文底蕴。2、科学精神。3、学会学习。4、健康生活。5、责任担当。6实践创新。那具体到学前教具阶段,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根本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伍新春从专家的视角剖析,心理社会能力是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他文中指出,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和精力”等,而这些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都可以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4个维度。文中还指出以共情陪伴促进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发展幼儿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共情陪伴”。共情陪伴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无条件的接纳每一个孩子,然后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内心的需求。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能够更好的习得和掌握共情能力,并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生活情景剧、主题绘本阅读等形式,尝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活动提升我们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同时,幼儿园应该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工作,切实提升家长的共情意识和共情能力,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沈颖洁在《明晰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一文中提出: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而言,如何看待个体的创新与团队的成长之间的关系才是更为重要的。教师需要将这份“独特”背后的意义传递给孩子,即每个个体独特的表达带给团队的贡献在于为大家拓展了思路,展示了表达的另一种角度和可能性,实现了更多人的成长。这点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要让孩子们能理解创造力的意义不在于独占资源、独享赞誉,而是为了团队的进步。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凤炜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幼儿,为他们营造开放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所谓开放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其次应该是具有充分张力的环境,不苟求统一的学习要求和标准,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程自主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来提升素养。还有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吴闻蕾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她在文中指出,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不少家长在问题发生时没有引导幼儿尝试解决,反而质疑幼儿园教育,导致教育并未对幼儿产生持续的影响,在环境变化时幼儿无法迁移和运用经验。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幼儿园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最后,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教师黄敏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刀切”,表明了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全体幼儿的共性发展特点,还应考虑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发展特点等个性化教育元素。
通过文章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基于核心素养的儿童教育应如何去做:一、儿童的可能性需要时间等待,是在较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的,你不能因为儿童一时的表现不太理想不符合你的要求,你就批评他,你就给他下定论,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不要因为儿童一时的表现就断定他的终身。二、要给他机会,有机会他才会表现他才能展示,只有机会才能让他有创新,他的可能性才会发展。三、应该给他自由,在自由的氛围中,在自由的时空中儿童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核心素养就像嫩芽在心里冒出来。第四个,给他们梦想,其实可能性就在梦想中,核心素养就在梦想中。在教育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学会学习,如此看来,我想,基于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可能性教育是把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从现实走向可能性,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将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