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有些知名人士呼籲恢復使用正體字,顯見簡體字簡得過了頭的問題已開始被關注。正簡字體不僅是美觀與方便之爭,其中還有文化層次的意義。同時,因為現在使用正體字的比使用簡體字的人少很多,所以搶救正體字已成為兩岸共同的課題。
中國文字與西方文字的差別,在於中國方塊字體的象形美感以及文字結構的完整性,就算是為了易於學習而簡化筆劃過多的字,有些文字是絕對不應該簡的,一簡字就殘廢了,失去文字原有的意義。導演馮小剛的說法就很有代表性:「繁體字『親』的右邊有『見』,『愛』的中間有『心』。後來經過簡化,『親愛』二字變成現在的『親不見』,『愛無心』。別的字都可以簡化,唯獨『親愛』兩字萬不該缺見少心」。
現在大陸通用的簡體字一共有2235個字,其中不該簡的字絕不會只有親愛二字。但是,要說一次性的全改回正體,這可能並不現實。畢竟人是習慣動物,讀寫了這麼多年的簡體字,硬是要求大家在一夕之間改變,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反彈。為免造成大陸民眾的困擾,簡體字恢復成正體也可以如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所提議的分十年逐步進行。
文字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隨著中國日漸強大,國外人士也開始對中國文字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如果外國人士學習的是優美的正體字,對宣揚中國文化將具有更大的助益。期待有一天,中國的文字不但能國際通用,且從而讓全世界見識到中國文化的深刻之美。到那時,中國才能稱之為內外兼備的真正強國。
註:為表達支持將簡體字恢復為正體字,此篇博文以正體字書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