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叙事作文123

(2022-03-21 16:31:1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叙事作文123作者:向若轩

叙事作文123

哦,天哪!

    文学理论家说,任何一个故事,都比理性的概括内涵更丰富。我喜欢这句话,它让我耽于各种故事,从故事里感受作者或者我自己的思绪。为了和小说、新闻、电影等不同领域理论书籍中的“故事”不产生混淆,更切合作文的需要,我们在讨论中统一称以事件表达主题的写作方式为“叙事”。

    一、叙事的内涵

    谁在为你制造叙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得弄清叙事里有些什么。

    概括地说,一个完整、有效的叙事的内涵包括:一线、二点、三事件。

    “1”,就是“一条线”,术语叫叙事弧线。所谓叙事弧线,就是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一条平直的线,而应该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弧线。从写作意图角度看,这条弧线涉及的思路是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升级、事件的解决;从叙事人物的内心活动看,这条弧线涉及纠结的产生、纠结的强化、纠结的消解一个完整的心理历程;从主题表达的过程看,这条弧线涉及的是人物人格困惑、斗争、升华的成长过程。

    “2”,就是“两个点”:一叫情节点,就是事件变化处。一个简单的叙事一般至少有三个情节点,一个是由发生转入发展的节点,一个是由发展转入高潮的节点,一个是由高潮转入消解的节点,三个情节点把叙事弧线分为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一叫领悟点,就是人物心理或观点变化处。一个完整的叙事一般也有三个领悟点,一个是纠结点,一个是解困点,一个是提升点,三个点反映的是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跟情节点有的重合,有的不重合。

    “3”:就是“三段事件”,一个完整的叙事一般可以分为“三段事件”:一是诱发性事件,即这个叙事是由什么事件引发的,深层机理是人物的纠结是因何而起;二是强化性事件,即叙事是在什么事件中得到发展的,深层机理是人物的纠结是如何被强化的;三是解困性事件,即叙事是如何结束的,深层机理是人物的纠结是如何消解的,心理或者观点获得了怎样的变化。

    把上面的阐述用一张图来表示如下:

[转载]叙事作文123

    二、叙事的特征

    分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包含的内容,我们再来说说叙事作文中叙事的特征。

    1.叙事的结构模式

    杰克•哈特在《故事技巧》中说, “故事通常会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演:不论人物是否克服了障碍,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个复杂的心理历程,最终获得一个让自己解脱的理由——这是一般故事的结构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叙事作文和文学创作还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因为作者年龄和写作目的所致。下面说说叙事作文的特殊性:

    首先,作文中的“欲望”应该主要是生活中与自己社会认知相冲突的意愿,比如“拾到物品归还”与“占有物品的渴望”、“犯了错误主动承担”与“逃避责任”、“不能违反交通规则”与“闯红灯去帮助一位老人”……在上文的表述中我们称之为“纠结”,纠结就是社会公德是应该遵守的,而个人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普遍合理存在的),二者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摆平。

    其次,作文中的“解脱”应该是人物心理上的成长、道德上的提升,应该以正向发展为主,以此表达积极的主题。解决“纠结”的标准由强到弱的顺序大致是:人性、公德、法律、风俗……一句话,有益于人的范围越广泛,排位越要靠前,也就是越具评判的权威性。

    再次要说的是,作文受篇幅限制,叙事结构应该更简约一些,叙事要突出变化点(包括故事发展的情节点和主题发展的领悟点),尽可能减少单纯的交待性内容,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通过修饰限制性词语、人物言行暗示、细节化照应等方法来完成。这样,我们可以把叙事作文的结构简化如下:诱发性事件(纠结的产生)——强化性事件(心理的斗争)——解困性事件(人格的成长)。

    2.叙事的因果关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里有一段话,说的是故事与情节的区别,非常精彩,但是其中所说的“故事”可能与很多书籍所说的“故事”产生混乱;他说的“情节”,正是我们所说的“叙事”要追求的目标。先看看原文吧:

    我们曾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它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皇上死了,不久皇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皇上死了,不久皇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对于皇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这就是小说中故事与情节的基本区别。

    不得不引用这段话,主要是因为这段话给我们阐明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叙事作文不一定是小说,所以未必需要构建“情节”,但是同样需要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叙事弧线中的三类事件就是在揭示表象事件和心理历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诱发性事件回答的是“为什么会产生纠结”,强化性事件回答的是“为什么这个纠结必须解决”,解困性事件回答的是“纠结最终是如何消解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回答为什么”,这是我的一个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一条写作经验。我们不妨把这条经验说得具体一些:什么原因导致了纠结的产生?(诱发)造成纠结的因素有哪些?(分析)从什么角度可以消除纠结?(明理)

    3.叙事的运用

    最后想说的一个问题是“事件的选择和使用”,即用哪些事件来表达心理历程和人格成长。麦基在《故事》中告诫作家:不要写你不熟悉的生活,对不熟悉的生活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无知会把你的才华饿晕”。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事件,才能准确地把握事件的真实性,确保剪裁事件的精准性,自如地分析事件过程与心理历程的因果关系。

    那么,事件的先后顺序有没有什么排列规律呢?当然有,而且很重要。从叙事的角度看,可以通过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段打破时间的约束,但是心理历程不能打乱,它必须沿着发生、强化、消解的顺序展开。从主题的表达角度看,也有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即事件“从个体感受到群体认知,从偶然性发生到规律性发生”的探讨,我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人行——人心——人性”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主题高度的三个层次。

    三、叙事的例析

    理论分析是个很讨厌的事情,因为目的是把问题说清楚,但由于概念的模糊、表述与理解之间的差异,往往会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说得晦涩难懂。有一个补救的方法是举例子,通过叙事的方法来说明叙事中的道理。下面是我点评过的一篇初中学生习作,我把想表达的内容放在每一部分后面。作者姓陈,名字我得保密,请小作者原谅。

勇于担当

陈同学

    梁启超曾说过:"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三年前的冬天,一件小事让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责任来自人性,无论有无外在的监督,无论事大事小,无论什么年龄。

    【这是作者的社会认知,是后文形成纠结的原因和依据】

    那是一个清晨,雪后空气格外清新,我骑着自行车,急匆匆赶往学校,突然车下一滑, “哐”的一声,车把手刮蹭到了一部轿车上,我摔到了地上,抬头一看,呀,车门下方多了一道黑色划痕,我的心“格登”一下。

    【诱发性事件。情节点1。心理历程1:吃惊】

    爬起来,立即跑到车前察看,居然是宝马,心里顿时一缩:“天哪!这得多少修理费!把我这自行车卖了也赔不上啊!”

    【强化性事件1。心理历程2:赔不起】

    转望四周,又安慰起自己来:车里无人,也没有电话;雪后清冷,小巷里空荡荡的。我准备推起自行车开溜,一个声音却在脑海里响了起来:遇事逃避,错上加错,内心难安!我一咬牙:“不能走,得等车主!”

    【强化性事件2。情节点2。心理历程3:逃,还是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偏僻的小巷洁白而寂静,我不停地搓手取暖,“快上课了,怎么办?”我又犹豫了。

    【强化性事件3:时间不够了】

    焦虑中,灵光一闪: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列宁小时候打破姑妈的花瓶,通过写信诚实认错,勇担责任。我为什么不可以?匆忙从书包里拿出纸笔,写明自己身份,又留下妈妈的联系方式,赶紧去上课了。

    【强化性事件4。情节点3。心理历程4:似乎圆满解决了】

    放学后,我惴惴不安地回到家,小心翼翼地询问母亲:“妈,有人打你电话吗?”妈妈看看我,又抬手拍拍我的肩膀,点了点头,微微一笑,没有说话。“是,是车主找你要赔偿吗?”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不,他表扬了我们家小小男子汉。”妈妈笑眯眯地回答。然后,给我讲了后面发生的事:车主发现字条后,调取了车载录像,发现现场无人,一个孩子能够勇于承担责任,非常感动,就打了母亲的手机,坚决不接受母亲提出的赔偿方案,并对这种“主动担责”的行为大加表扬。

    【强化性事件5。情节点3。心理历程5:怕妈妈责怪。解困性事件:车主的赞扬】

    家里氤氲着温暖,窗外却寒风低吼,大团大团的积雪,把挺立的松树枝条压弯。今天的事儿,若干年后那位车主可能早已淡忘,可对我却将永生相伴。一位父亲曾对他年少的孩子说:如果你因扶起摔倒的老人而被处罚,不要心生怨怼,爸爸陪着你!

    【心理历程6:人格的成长】

    这篇习作叙事并不复杂,但有一个清晰、完美的叙事弧线,三类事件功能也非常明确,特别是叙事弧线与心理历程的因果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是一篇结构上很有参考价值作文。

    现在可以回答谁在制造叙事了:叙事作文的本质是表现一次人的成长,起因是作者经历或观察到的生活事件与作者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过程是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历程,结局是人格的提升,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可见,叙事的制造者是作者本人,是作者借助笔下人物的行为与社会认知之间的一次谈判。

                                             2022.1.3—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