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2010-11-17 14:39:44)
标签:
文化 |
朱熹集注:相,去声。诗大雅抑之篇。相,视也。屋漏,室西北隅也。
国学网:《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关于这个 屋漏,也是众说纷纭。
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字典: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称作"屋漏"。2.破屋漏水。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只好把原诗多引用几句: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这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遐有愆”,所有的解释,都是
那么,遐,就无缘无故给整掉了。遐,即远、长久、疏远。人类为了句子通顺,就活生生地把它给抹杀了,看来,我需要对全诗的大意来一次更正。我怀疑 屋漏 ,自古以来都搞错了大意。
我顺便也解决一个历史公案,就是,这是一首讽刺诗还是一首自警诗?
著名的毛家人,认为两者皆是。(《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
后人大多(包括朱熹)认为是自警诗。
他们把诗句的大意弄懂了没得哟,我是深表怀疑的。
《大雅·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覺德行,四国順之。
訏謨定命,遠猶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興迷乱于政;
顛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從。弗念厥紹,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淪胥以亡。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维民之章。
修尔車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逖蠻方。
質尔人民,謹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讎,无德不報。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繩繩,万民靡不承。
視尔友君子,輯柔尔顏,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賊,鮮不为则。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緡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攜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視尔夢夢,我心慘慘。
诲尔諄諄,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謀,庶无大悔。
天方艱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那时候的诗,就是歌,为了唱的,在文字的花样上没得必要下功夫,就是说,很朴实,压根就一大白话,很难整么?
A、他们第一句就搞错了: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他们的注释:隅:正。《毛传》:“抑抑,密也。隅,廉也。”《郑笺》:“人密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按照这个提示,演绎出来就是: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
《诗·小雅·宾之初筵》:“其未醉止,威仪抑抑。”
这个 抑抑,靠猜也应该是,他还没有醉倒,威仪仍然能够慑人(使人压抑的样儿)。
所以,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慑人的阵仗,离德太远了(那只是德的边角了)。(即要以德服人,才是最好的,吓人,没劲。)人们不是经常说:靡哲不愚。
这也是非常考人的呢,字典解释:靡:没有;哲:哲人。没有一个哲人不出现愚蠢的时候。比喻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这个解释,前后文就很难挂钩了。那就肯定是错的噻。
网上来了一个囫囵:大智若愚头脑清。
靡:无。万民靡不承。
哲:贤明、德行高尚的人、圣人。
因此,靡哲不愚:没有一个圣人不像笨人。
B、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毛传》:“戾,罪也。”
按照他的意思: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咔咔。
职,形声。从耳,只(戠zhí)声。“职”是“记”的意思。段玉裁:“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本义:识、记。职为识之本字。
疾:快、急速。奋疾而不拔。——《礼记·乐记》
戾:安静、安宁。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译文:一般人的笨样儿,是行为迟钝(惦记怎样快速);圣人的笨样儿,是宁静安详。
C、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覺德行,四国順之。訏謨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郑笺》:“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
《毛传》:“训,教也。”
《集传》:“觉,直大也。”
《毛传》:“訏,大。谟,谋。犹,道。辰,时。”《集传》:“辰告,谓以时播告也。”
网上的翻译: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
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竞:争。
觉,悟也。——《说文》
这个 犹,肯定不是 道 ,应表虚让转折,即 再远的地方也要早上就公布于众。
译文:要与人无争,四方才会教化;要复苏德行,各国才会归顺。重大的策略、决定、命令,再远的地方也要早上就能公布于众。吓唬人的东东,就要慎用,要当人民的模范。
这样解释,前后文才能贯通。说明,他们一开始确实弄错了。
D、其在于今,興迷乱于政;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传》:“共,执。刑,法也。”
网上的翻译: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
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
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
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这个解释,大意没问题。斟究一下细微。
厥:他(们)的。
顛覆厥德:他们的道德混乱。
弗念厥紹:忘记了继承的责任。
供:供奉。不共神祗。——《国语》,表 礼。
罔:无。以谨罔极。——《诗·大雅·民劳》
敷:施予。敷政优优,百禄是道。——《诗·商颂·长发》
克共明刑:能重礼、刑罚昌明?(共:供奉。不共神祗。——《国语》)
E、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淪胥以亡。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维民之章。修尔車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蠻方。
《毛传》:“逷,远也。”
网注: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
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
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
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大意没问题,在此不罗嗦。
肆,陈也。——《广韵》,在这儿应该表
沦,小波为沦。——《说文》
胥:皆。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小雅·角弓》
无淪胥以亡:毫无声息全部消失。
F、質尔人民,謹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集传》:“质,平也,定也。侯度,诸侯所守之法度也。”
《郑笺》:“柔,安。嘉,善也。”
《毛传》:“玷,缺也。”
网注: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
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
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
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斟究一下:
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发言要谨慎,不要用威吓人的阵仗,一切要显得柔和优美。
G、无易由言,无曰茍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繩繩,万民靡不承。
《毛传》:“扪,持也。”
《集传》:“雠,答。”
郑笺》:“绳绳,戒也。”《集传》:“承,奉也。”
网注: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
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
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
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
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无言不讎,无德不報:有问必答,有德必报。
绳:继承。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子孙繩繩:后辈继承下去。
H、視尔友君子,輯柔尔顏,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毛传》:“辑,和也。”
《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笺》:“不惭愧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
《毛传》:“格,至也。”
《郑笺》:“矧,况。射,厌也。”
网注: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
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
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
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到此,以后的内容,我们不用看,就应该知道,这是一首劝诫歌,我都没弄懂有什么好争论的。
我们主要来整这一段。
前文已经说过了,将“不遐有愆”理解为
所以,这儿一错了,那么
从整个行文来看,要么是指出对方有什么缺点,要么是劝对方要怎么做。
而自古以来的解释,把这一节的内容解成优点,明显很突兀。
因此,这儿应该是指出对方的缺点。
译文:看你和君子在一起的时候,表面很柔和,可是稍微(离君子)远一点,毛病就出来了。瞅你呆在室内的时候,房子漏了都不心慌(指不理事、懒惰)。(这样子要不得)不要说过失不明显,不要给大家说我知道(看得见)。神灵无处不在,都不敢乱想,何况敢乱发言(射:发)?
《诗经》到此为止,我们回到《中庸》。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译文:《诗》云:“瞅你在屋内,屋漏了都不感到羞愧。”所以,君子不行动,也能使人尊敬;不表态,也能使人相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个引用就有问题了。
要么是我有问题了。
就算,孔子的后人,把
只能这样扭了,就是 《诗》云:“瞅你在室内,在黑暗的角落里也不会做亏心事。”所以,君子呆着的时候,自己也要保持庄重,不说话的时候,也要保持诚信。
但是,这样表达有点怪怪的。也许,这也确是作者的本意。
由此可以证明,《诗经》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读不懂了。
这几句诗,随便怎么瞅,都不像是赞扬的语气,而是劝谏的语气。就算把 屋漏
那么,子思以及他的门生,把这句诗搁到这,就很硬伤,不得不说。我解读《论语》就没得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