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五、夫政也者,蒲卢也。

(2010-11-15 18:28:08)
标签:

文化

 

二十五、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国学网: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行政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政教,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得到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能得以实施;没有贤臣的辅助,这些政教就会被废除。

 

怎么可能解释这么多?

 

这儿,历来都有争议。

 

所以,我也只能说,我这只是一家言。因为在一段文子中,文字不统一,这种现象罕有。

 

 

人,通 仁。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治。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仁在,政道振作;仁无,政道衰落。

 

我估计这是最牛B的解释了。

 

2、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朱熹集注:夫,音扶。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

 

国学网注: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执政者如同蒲庐需要桑蚕之子变化声称,他们执政也需要贤臣的辅助。

 

关于 蒲卢,朱熹自己没敢置可否,只是说沈括说的是 蒲苇。

 

国学网采用的是郑玄的注解:“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一个是水草,一个是虫。与树相比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所以,他们肯定懵错了。

按照郑玄的解释更荒谬,他说管百姓,就像蜾赢对待螟蛉一样,要把百姓强迫来当儿子?

如果孔子是贼来的,这个比喻确实很贴切。但孔子不可能用这么荒谬的比方。

那么,这又是一个千古悬案了,我能破吗?

 

我先纠正一个问题: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国学网解释:贤臣治理人的方法是努力行政,就像治理土地的方法是努力种植一样。

 

这个解释,一瞅就别扭得很噻。

 

道,就是德、仁。你实在理解不了,你就理解成 好。

 

即,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

因此,草草儿、虫虫儿明显奥特。咔咔。

 

这个 蒲卢 应该是指 德政、仁政。

 

我们继续看后面有什么提示没得: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国学网的解释:要获得贤臣的辅助就要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的大道取决于人的仁义之心。

 

这个解释怎么过关嘛,都省略了那么多内容。

它为什么要含糊其辞?因为这儿又是一个千古悬案。

 

到这儿,我就发现我把 人,解成  仁  解 不走了。

 

那么,这个人就真的是指人了,不能用历史逻辑去考证它了。

 

因为按照历史,文、武王之后还有周公,所以,政道还算没有衰落。

 

但我们可以这样看,周公毕竟是臣,他不算正牌的帝王,何况,他与文、武王的辉煌,不可能相提并论。所以,也可算政道衰落了。

 

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很有争议的解释,孔子说:“周文王、武王的仁政,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那人在,政道就振作;那人没了,政道就衰落。人好政事就利落,土好树就长得勤快。政治吗,就是蒲卢。所以搞政治关键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其它的都好说,就是 身,不好说,含糊地解释为 修身,明显是不确切的,解释成地位、出身明显也是糊弄过关。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

 

十三经注疏也是这个观点:。“取人以身”,明君欲取贤人,先以脩正己身,则贤人至也。

 

我们先来看《孟子·尽心上》的一段语录: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我搜了好一阵,《孟子、尽心上》的前后语录都解了,就是这一句跳过去了,不解,看来,谁都不是傻子,没得把握。

 

我有把握吗?

 

这个 身,解释 为 身体 肯定是不行的,字典解释为 体验 肯定也是忽悠。

 

尧、舜,性之也。这个 性,《中庸》开头就说了,天命谓之性,就是说,尧舜的大哥大位置,是天命,即德。

 

那么,商汤、周武王的位置是靠什么来的,是靠打架来的,当然他们这个架是为铲除暴政,叫替天行道,所以,身 ,就是 道,道还是 德。

性 和 身 本来就是一体的。

咔咔。

 

译文继续:所以,为政的关键在人 ,以人品来选人,再以道修其身,以仁来修其道。

 

所以,再次证明,这个蒲卢,是指仁(人)、仁(政)。

 

仁,就是虚心、宽容。

 

那么,蒲卢,我们就需要找一个中心是空的那种事物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没办法了,我不可能造个词儿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葫芦了,因为它的心是虚的,即虚心;它又是容器,所以有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因此,蒲卢,就是葫芦。

如果不是 明代 这个时代太靠后了的话,蒲卢,百分之百就是葫芦。

即使它不是葫芦,也绝对不可能是草草儿和虫虫儿。咔咔。他们一开头就走错了,怎么可能走得出来?

那么到底是不是葫芦呢,接下来马上就有了答案。

 

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朱熹集注: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文斯二者而已。

国学网注:所谓仁,就是人于人之间互相亲爱,尤其要尊敬贤人。亲爱亲人又远近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有贵贱等级之别,礼由此而产生。

 

唉,国学网实在太不负责任了,搞得乱七八糟的。

怪不得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把 义 解成 宜,我一直没搞懂是咋回事儿,原来因由在这里。咔咔。

按照他这种理解,仁 就是 人 了(朱熹还特指人身),义 就是 宜 了(朱熹说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

 

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也解释得比较牛B:“亲亲之杀”,是说亲亲有差等,有亲疏、远近、层次上的差别;“尊贤之等”,说的是对待贤人依德才在禄位上有高下的等级。“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义”是合宜、恰当、正当。

 

郑玄: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郑玄先人,恕我书读少了,你这个解释我真没看懂哦。是不是耍朋友哦,不要鼓励童鞋们谈早恋哦。咔咔咔咔。真的无语了。

 

你几个有神经病啊。

 

人,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明代后才改作“仁”。 即 内容、包容、容纳。

那么前文的“夫政也者,蒲卢也。”的  蒲卢是喻指 仁 。

这儿的 仁 就是 “果仁”。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比较通俗的东东,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桃仁,那么,蒲卢 无疑就是核桃,核桃树也长得异常高大的,(你没见过那就没办法了),与前文“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刚好契合。

唉呀,真是牛B惨了。

那么 葫芦 怎么办呢?只有歇菜了噻。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说明,孔子叫葫芦是叫匏瓜,不是叫 蒲卢,蒲卢只能是核桃了。并且孔子对葫芦没得好感,不可能用来喻 仁 。

那么这个 仁,就是:核心、根本。

 

接着掰,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以------为最、注重。

仁,亲也。——《说文》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

亲亲:重义。

案主当宜,行其正理。——《管子·明法》。俞樾云:“宜乃谊之省。”

义:正理、恰当。

贤:良、善。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孔子说:仁,是根本,首先是重义;义,是正理,首先是重善。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我翻遍所有的解释,这个  杀  ,都是靠推测来解释其意思。

 

《荀子·礼论》“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荀子的这个 杀 就跟四川人的  杀  是一个意思了。

四川人突然对你说:你弄杀了。

你千万别害怕,他的意思是你端着的东西,比如说米、水有一部分无意失落到地上了,就是丢失的意思。

还有一个词,杀耗,就是损耗、损失。这个词儿在许多方言中都存在。

这个没得说服力。

 

最有说服力的,是《礼记·文王世子》“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得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

就是说,诸侯和家族一起吃饭的时候,尊卑秩序是按年龄大小来定的,这叫兄弟之道。矮一辈的,安排座位的地方就降一级台阶,亲亲之杀也。

所以,降一级台阶的目的,是要表明辈份,那么这个 杀,就是辈份之别。

 

这个虽然有说服力,但〈〈礼记〉〉毕竟是(西汉)后人整理的,我们找一个同时期的荀子的文字: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隆礼义而杀《诗》、《书》。

这个 杀,表 轻也可表 重,即程度。

等:阶、高低、大小,也是表程度。

 

于是就出来了:仁,是根本,首先是重义;义,是正理,首先是重善。重义的轻重、重善的大小,礼仪(差别)就油然而生了。

 

切,我几秒钟就搞定了,还研究国学。

 

 

1、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朱熹集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

 

国学网的解释:处于下位的得不到君上的信任,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好。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身品德,要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不侍奉亲人,要侍奉人就不能不知贤爱人,要知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天理。

 

因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有错落的嫌疑,在此不译。

 

译文: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修身,不可以不面对亲人;想面对亲人,就不可以不了解人;想了解人,就不可以不了解其品德(天性)。

 

 

2、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朱熹集注:知,去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国学网注: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践这五条道理需要具有三种美德,这就是:君臣之理、父子之理、夫妇之理、兄弟之理、朋友交往之理,这五项是通行天下的大道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项是遍行天下的美德,实践这些大道和美德就要诚实专一。

 

唉,我查了好几个版本,都是“行之者三”,明明是五项,啷个是三嘛?问题出在哪儿?

 

哦,原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那么,译文:天下的大道有五条,用来可以通行天地人三才(界):叫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的大道。知、仁、勇三个,是天下通行的德操,用来可以通行到宇宙的极致、本源。

 

你瞅那些人整的。

 

(帮三才童子顶一个噻)

 

3、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集注:强,上声。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国学网注: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遇到困惑在去学习而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一样,但最后还是掌握可这些道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对于这五项大道三项美德,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实践它,有的人则是勉强地实践它;虽然他们的动机不一样,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真是不知所云。

 

困:阻碍、被压。困于石,据于蒺藜。——《易·困》

 

一:满、全、完成、ok。

译文:有人天生就晓得,有人通过学习晓得,有人是被迫晓得,等到晓得了,ok了;有的悠闲推行,有的快速推行,有的是被迫推行,等到成功了,ok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