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厨子巷误读成真

(2021-06-16 08:19:16)
分类: 幽巷情深

 

 厨子巷误读成真


扬州“新城”城南,有条仓巷,为了区别于“旧城”的同名小巷,在巷名前冠以“新”字。

从引市街出发,顺着古朴的新仓巷,由西向东缓步而行,还没走到高大的岭南会馆门楼前,瞥见巷北有条陋巷。巷道很窄,巷口墙壁上找不到巷名标牌,我误以为是条无名小巷,说不定还是条“死巷”吧。沿逼仄的巷道摸索朝北走,见到一栋朝南的房舍,门头上钉着“厨子巷1号”的蓝底白字铭牌,且从此转一个直角弯,巷道继续向北延伸。哇,原来我错怪它了!

厨子巷误读成真

    巷道中段有块不大的空地,点缀着花花草草,属于密集巷陌间难得的户外共享空间。在此与狮子巷相交,附近向东有枝枝蔓蔓的小巷,巷内房屋一律冠以厨子巷的门牌。再朝北,跟“新大源”巷丁字相交,厨子巷戛然而止。如果不算附近的枝巷,厨子巷直线长不过150米上下,宽度很可怜,不足3米。巷内既无显豁华堂耸立,亦无名人踪迹可寻,类似的小巷扬州城内多了去,厨子巷名不见经传,顺理成章。

厨子巷误读成真

扬州民间流传一句歇后语:“厨子巷办酒——全是大师傅”。厨子巷果真以“出厨子”而命名的吗?关心扬州本土文化的人,曾做过调查,原来这条古巷的得名与厨师并没有关联。它原本的名字叫“褚子巷”,后来被误读成“厨子巷”。这与曹李巷演绎成糙米巷、贮草坡误读为猪草坡,原因相类似,以讹传讹,约定俗成。

2014年出版的《扬州地名掌故》中写道:“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后裔载,得机杼于广陵,教人们机织,后来被奉为机神。明代扬州筑新城,机坊匠人建祠于巷内,起名为‘褚子祠’,褚子巷因此而得名。”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有史籍文献得以印证。《康熙杭州府志》:忠清里有通圣庙,即宋琼花园也。神为遂良九世孙,讳载,性行端洁,学问宏博,先家广陵,传授绫锦法,归寓故里,业益精。迄今里人善织绫锦,自神始也。唐代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兼书法大家诸遂良,他的后代诸载擅长织造业,早先在扬州传授技艺,后回到老家杭州,织造的技艺越发精良,被奉为“神”。

清乾隆年间,祖籍钱塘(杭州)的文化人厉鹗,长期寄居在东关街小玲珑山馆盐商“二马”兄弟的家中,他无意仕进,著述颇丰,熟知扬州地方掌故。在《城东杂记》中写道:河南禇公裔孙,得机杼之巧于广陵,归以教其里人,嗣后杭州所出,为天下之冠。虽只寥寥数语,却佐证了诸载此人被扬州织户奉为“织神”一事,确凿无疑。

厨子巷误读成真

地名的演变,往往相当的无厘头。好好的“诸子”,念着念着,一不留神,变成了“厨子”!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地名由“雅”转“俗”,是不成文的规律,谁都无法抗拒。老百姓才不理会那些文绉绉的地名出典,只要读音八九不离十,念着朗朗上口,名称容易记住,管它本意是什么!

不知不觉间,诸子巷遭“遗弃”,厨子巷,厨子巷的,就这么叫开了。

至于厨子巷内到底有没有厨子居住,已然是另外的命题了。

扬州历来是美食之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各类餐饮店铺遍布全市。以厨艺为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俗称为厨子,属于普通市民阶层,居住在小巷陋屋,寻常之极。

老扬州王诗敏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的朋友周大姐的祖上几代住在厨子巷,都在大门楼子人家掌勺。

另据当地的原住民介绍,早年确实巷内住过一户朱姓人家,弟兄两人都当厨子,分别是扬州化肥厂、汽车站的食堂厨师。两位师傅厨艺高超,乐于助人,在厨子巷附近家喻户晓。谁家遇上婚丧嫁娶,要自办酒席,总要请朱师傅上门掌勺。都是乡里乡亲的,朱师傅也从不推辞。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张姓老人说,我筹办40岁生日宴时,就是请朱师傅帮忙的。朱师傅烹饪地道的淮扬菜,色香味都好,令赴宴亲友们啧啧称赞。厨子巷误读成真


扬州老城内的一条寻常小巷,历史上曾是“唧唧复唧唧”的机杼织户们的聚居地,他们中的诸姓头领,受众人尊崇,被奉为织神。人们设祠祭祀,巷道取名“诸子”,从此,小巷被抹上玄秘的神灵色彩。在历史长河中,无形的民间推手发威,硬生生将它误读为“厨子”,任谁都无法改变。有趣的是,历史真的作弄人,之后确有不少真正的厨子“加盟”,巷子变成名副其实,人间烟火味也得以回归。

厨子巷,歪打正着,误读成真,挺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米兰真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