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开扬州园
| 分类: 扬州文化 |

(一)
坐车去梅岭,摇开车窗,一路观赏窗外浓浓的春色。车经史可法路,望见史公祠东墙上爬满紫色花卉,厚厚的一大片,层层叠叠,尽情地铺洒下来,浪漫而飘逸。这是紫藤,美极了!美景引来路人驻足观赏,不少花卉爱好者举起手机摄影留念。
紫藤——极普通的藤本花卉。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春季开花,姿态优美,风采迷人。藤萝的枝叶茂密,花序大而下垂,多为蓝紫色或淡紫色,淡雅艳美。藤条长而自然弯曲,易造型,将其攀附于花架、绿廊、山石,效果极佳。清明过后,正是花卉吐艳之时,但见灰褐色的枝蔓蜿蜒延伸如虬龙,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灿若云霞。
说起紫藤,论品格,比不上冰清玉洁的梅花,论声名,比不上雍容华贵的牡丹;就品种数量,她与傲雪斗霜的菊花相差甚远,比花朵的娇艳,她逊色于妖娆多彩的碧桃许多。然而,就是这相貌平凡的紫藤,在扬州园林中被广泛采用,出镜率相当高呢。
(二)
资格最老的一棵紫藤,位于旧城一家宾馆庭院内,700来年的赫赫声望,被宾馆当作招揽顾客的金字招牌。查阅明清时期扬州府地图,那里是官衙的位置,老紫藤该是当年政府大院里的绿化遗存。相传,紫藤为曾在扬州做官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手植,因无史料佐证,只能略备一说。
历经数百年风雨,老紫藤依然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究其原因,与紫藤的姿态优美有关!仲春时节,紫蓝色的花卉缀满枝头,累累如璎珞,人行其下,抚项拂肩,仿佛置身硕大的花伞之下,怡然自乐,少有人忍心横加摧残,以致绵延久长,留存至今。

紫藤的外貌甚是了得,主干贴近地面,偃卧伸展,最粗壮处直径大如斗,表皮上布满高低不平的疙瘩,显示出古藤老迈龙钟的资历。虬曲向上的枝条,宛如啸傲苍穹的蛟龙,直飞高架而去。高架之上,则枝繁叶茂,向四周纷披而下,郁郁葱葱。她与石塔寺附近的唐代银杏、驼铃巷内的唐槐,组成扬州古木“三老”,位居绿杨城郭树木花卉家族之三鼎甲。
(三)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李白的诗句描叙出紫藤的娇艳风流,可见,在很早以前她就被国人栽种供观赏。
清代园艺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建筑“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旧时京师还有“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的说法,这里的内务府应该看作是“暴发户”的代名词,“树小”的园子,没有槐荫当庭,是被人骨子里瞧不起的。
在构建宅园时,户主十分注重古树名木,把他们视同拱璧,呵护有加。南河下卢氏意园,园北有“水面来风”旧馆,在绿树掩映下古朴而苍凉。馆后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保存完好。楼西有株百余年的紫藤,茂密的藤萝郁郁葱葱,爬满了藏书楼的西墙。有了古藤的着力渲染,历经坎坷的意园,便意趣盎然了。

史公祠桂花厅前的小院中,那棵虬曲的藤萝颇有年头,成年的植株茎蔓,蜿蜒屈曲,覆盖整个廊架,给小院撒下大片清凉。烟花迷蒙,绿叶扶疏,串串花序悬挂于绿叶藤蔓之间,散发幽幽清香。她不同于攀援在东围墙上的紫色藤萝,院内这株藤萝开的是白花,点点滴滴,洁白如玉,似乎永世不忘在祭奠气壮山河的史公英灵。开花的时候,正值清明前后,那一朵朵雪白的小花,恰与凭吊者寄托哀思的心情相吻合。
开白花的藤萝学名叫白花藤,原产日本。估计这是后人的精心选择,目的在于营造祠内庄重肃穆的意境。意境的建构,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样本,无定式,全靠造园主匠心独运,壶天自春。
东关街个园的夏山之巅,一株紫藤依偎着抱山楼,长势喜人。春日里大串的紫蓝色花穗倒垂,彩蝶飞舞,烟丝醉软,无声招引着夏山前赏景的游客,令他们迫不及待攀登向上,争去近距离一睹芳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怎不使游园情趣倍增!

东关街街南书屋,早年也有紫藤,要不哪来“藤花庵”书斋呢?二马兄弟和他的门客,都挺喜欢这里清雅的环境,“垂垂紫璎珞,可玩复可摘。(马曰琯)”“依格青条上,垂檐紫萼斜。天然妙香色,合是佛前花。(厉樊榭)”
藤花庵,又名藤花书屋,顾名思义,这是读书、拈香的所在。有紫花照拂,有烟香氤氲,读书全神贯注,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可惜,书屋复建时把这些庭院细节忽略了!
紫藤,一种大路货花卉,与其它品种的花卉一样,如果布置得当,可发挥画龙点睛的奇特效应。中国古典园林的要义,计成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树木花卉的布置栽培,仅是其中一条,内中奥妙,趣味无穷,中国园艺之深邃,由此可见一斑。
古意盎然的紫藤,作为园林的组成部分,见证了扬州城悠久的历史,见证了扬州2500年变化的沧桑!灿烂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举世无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