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从模仿向创新飞跃?(读书篇)
(2010-11-25 09:17:20)
标签:
双子育儿教育理解学习 |
分类: 家长提高育儿能力 |
下面写(二)书籍:
其实家长给孩子找寻的书籍,无论是借来的和购买的,目的只有两个:A、、孩子看;B、家长读给孩子听。所以冬儿从小到大,看了无数的书。我也不知给冬儿读了多少书,书对孩子来讲,是和吃饭一样重要的精神食粮。
伴随着孩子成长这么多年,我深深年体会到,家长眼里认为的好书,很多孩子根本就不会喜欢看,家长认为能陶冶孩子情操的书,孩子无伦如何也看不懂。还有男孩喜欢的书,女孩不一定喜欢。反之宜然。
因为孩子在看书时的内心活动,看书的目的,看书产生的结果,和家长要求的结果和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认字了,看书是看个开心或悲伤,因为很多的字不识,只有慢慢的看。所以书中真有什么大道理,孩子也不太明白。他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想象,对一个美好事物的想象,所以才有了大人不得不一次次的感叹:孩子想象力太丰富了。你说孩子没有我们成人的条框,他能有什么?当然只能是想像了。
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唐老鸭”。这两个可爱的人物,在太多的故事中演绎,让孩子们有了广阔的空间进行无限的遐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是让孩子们开怀而流连忘返。所以才有大人、孩子都爱了百年,经久不衰的“迪斯尼”。 孩子喜欢的是这一类的东西啊!
A、看书:
(1)家长让孩子看书,大多是功利和目的性:要孩子明白书中的思想。什么叫思想,有思才能想,有想才能再思。没有一点人生经历和体会的孩子,书上看来的所谓思想只能是家庭的说教,你叫他如何对一本书来进行思想?
现在很多的好书,是有思想的大人,更是一些出题的老师,经过思考并认为孩子看了一定会“好”的书。 “好”在什么地方?可能认为是书的内容有意义?有的大人和老师还会理所当然认为,书“好”到孩子可以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原本就是一个内心活动,与人的知识、才学、能力、对事物的看法等等有很大的内在关系。书有什么意义?到底理解什么?对个孩子而言,他如何会懂?如何会理解?更如何会喜欢?看到网上有个妈妈,带孩子到书车库掏书,这才是最好的。
记得冬儿在初一暑假,老师让孩子看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其中一本游记是个外国人写得,还要写十几篇的点评。冬儿非常烦:“看过了,写得很蠢,文不对题,不知如何评?”我说:“你就写作者写得如何蠢?如何文不对题?多写点。说不定老师也这样认为的,只是没说出来吧。”冬儿想了想开心地说“真的啊。我来批。”
(2)在孩子看书这个问题上:低年级家长还会进行所谓的指导。孩子看书有局限,但会很烦。到了高年级,同学间借来去,家长又管不到学校。孩子看什么书,大人都有可能无法知道,如何来管?冬儿一路走来自己看得书,反而大多不是我眼中认为的珍品,什么书都有。但她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没看“好书”而不爱学习,不会生活。
所以,孩子要看书,最好引导孩子到图书馆、书店(这种社会资源家长要学会利用)这样的地方,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孩子看了书,喜欢看并要求买了,再给买。如果价格比网上的贵,记下书名,再到网上去买。在看书这个方面,孩子自己是自己的老师,家长能引就引,不听就算了,因为看书的不是大人。如果真要深入阅读的书,学校大多都会推荐给买,用在考试上就绰绰有余了。
我看有的家长给孩子买那么多的书,我算了算,让孩子天天看,看到初中也看不完,相信更多的书,孩子连摸都不会去摸,书就过时了。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给冬儿买了上下五千年一套十五本和少儿百科全书一套四本(上下五千年和百科上的知识,网上现在都查得到,而且查得比书还要快)。当然还买了更多的书。冬儿到现在看都没看过,在书厨里躺了十几年。既占地方,又浪费钱。
给孩子买书就是想他看,家长真不能自以为是,买自认为很好,最后孩子不喜欢或根本碰都不碰的书,有什么用啊?其实社会上,更多的是平民家庭,大家经济有限,在苦不能苦孩子的心都能理解,但一定要量力而行。让孩子从小学会珍惜父母得来不易的钱财,不虚荣,不攀比,懂得学会利用共公资源,比看一本动动就是上百元的书更重要。就是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也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一买很多钱的书。共公资源不用也是浪费,而且大书店的书,肯定不太会有对孩子有害的内容,家长完全可以放心。冬儿从小就到书店、图书馆看书,有时看得不肯出来,就坐在地上边看书边等她。
B、、读书:如果是要读给孩子听得书,就要找故事性强,有一定道理的书,也就是家长认为有意义的书来读,因为你不需要孩子来回答,只是带个耳朵听。我给冬儿吃饭时读得《智慧背囊》《智慧珍品》《中国儿童故事五百》等等书。在冬儿童年,就没想过让孩子来看,因为后面的点评,都很有哲理,让人回味。一个孩子如何看得懂?。所以只能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读书的人,带着深深的情感,娓娓道来,天天不间断。反而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天天听,去细细品味,慢慢成为自己的所思所想。
但这一类的书,一到两套足够了。我是和冬儿一起走出小学,天天读二三篇。加上有时读点其它,一本真是要读一年多,所以不用买太多的书。浪费啊!
给孩子买书:“看书和读书” 目的是不一样的。家长一定要知道最后的目的,才能和孩子一起去选择适合的书。
孩子从生命的模仿向生命的创新飞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孩子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草草收笔。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