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数学课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

(2011-05-03 19:41:31)
标签:

动手操作

分类: 教学教研

一年级数学课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

                                                                 mtzxwxy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确,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但在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同时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明确操作要求,使活动更加有序。

    操作切忌“乱”,所谓乱,就是盲目的意思,很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不清楚操作的意向,动手时往往显的无从下手。因此,我在宣布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在确保学生领会要领的前提下,再发布开始操作的口令,有了明确的操作思维指向的引领,操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一旦学生已经把学具摆弄在手中,教师再来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那么教师所发布的信息在学生一头的接收率会大大打折。例如在讲图形的认识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我首先让学生听要求:4人一组合作用筐里的小物品拼一拼,搭一搭,看哪组懂得谦让,不争不抢,搭出的图形最漂亮。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学生玩的时候要四人一起合作,搭图形,要谦让,不争吵。这样活动更加有序性。

    其次:善于倾听,使操作更加有效。

    操作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展示、总结。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请到交流的同学似乎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仍然沉浸在动手摆弄的亢奋状态中,因此对于同学的交流当成耳旁风,这种不良的习惯导致操作的最终成效大大降低,因此操作后,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倾听他人在操作中发现的数学问题,通过操作获得的数学成果,从而引起自己的数学思考。那么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必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收到停止操作的信息,我宁可多花一分钟的时间等待学生停止操作,也不要急于求成把课立即进行到底。遇到个别学生我会用动作和眼神进行提醒,还会用语言加以约束,使操作更加具有实效性。

    第一:适时操作,在操作中锻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认知活动主要靠感官去感知生动形象的事物,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因此,在操作中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5的认识”这一节,我在教学“5的组成”时是这样让学生操作的,首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把它摆成两堆,教师巡视后,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摆法,于是得到以下几种摆法:||||  、|||  ||  、||  |||、|  ||||。我让学生在磁力黑板上摆出|  ||||,指着磁力黑板问,请大家从左往右看几和几组成5?(1和4),如果大家再从右往左看,几和几组成5?(4和1)。教师接着说,从上面摆法中我们可以看出1和4组成5,4和1组成5,实际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中告诉我们“看到1和4组成5,我们另一方面马上就会想到4和1组成5。然后再让一位同这在磁力黑板上摆出||  |||,问: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几和几组成5?学生答2和3,教师接着追问那你从2和3组成5想到什么?学生答3和2也组成5……象这样学生不但通过操作牢固地掌握了5的组成,而且还学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随时整理,使学具不成玩具。

    操作完成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快、静、齐地整理学具的习惯。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切勿把学具继续留在孩子的手中直至下课,因为一旦如此,那么教师后继的教学也就极易变成教师的自说自唱了。因此,操作完后,我及时组织学生整理学具,对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将手中的学具推至课桌上方,继续藏在数学书下面,可以采用比赛与相互监督的形式,让学生把学具快速整理好。

    总之,在本节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动手之前一定要把要求提细,让学生有规矩可循,还要随时提醒。通过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教师才能有条不紊的上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