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始人泣血自白:50人众筹咖啡馆如何走向绝路 ?

(2015-04-10 23:21:16)
标签:

杂谈

创始人泣血自白:50人众筹咖啡馆如何走向绝路 <wbr>? 文/宋文艳

CC美咖的前身是越秀人力资源的培训教室,因为我们主营的是人力资源师考证培训,所以1302这个房间有108平方,原来租下来是当小教室用的,2012年,我去北京北漂了大半年,看到北京许多开在写字楼里面的小小聚会场所,经常在晚上和周未组织各式各样的学习、分享、交流活动,于是2012年年底回来武汉,大约花了15万,在以前教室的装修程度上再次装修加采购设备,成了很温馨的咖啡书吧,它还继续是越秀的培训教室。


同时,因为有了这个不错的场地,我们设计了HR--365学习卡,经常在咖啡书吧组织学习沙龙,还有各种好玩的活动,2013年一年时间,咖啡书吧还赢利了。


这时,从北上广出现了众筹的概念,全国一下子开了好多众筹的咖啡厅,比如“很多人咖啡”,北京的“车库”,广州的“贝塔”,武汉的“DEMO”等等,我们在汉口的这家小店开得不错,来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喜欢这个店。


但因为武汉太大,交通不方便,武昌的朋友就说我们活动每次都想来参加,但太远了,可不可以在武昌开一家,当时我们三个股东并没有多余的钱,但众筹概念来了, 于是在市场上火热的众筹思潮下(此时,市场上都是宣传众筹的文章,却没有一篇真正众筹后经营成功的文章,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忙乎着众筹开店),我写了一个招股书,没有外部发,只是在越秀人力资源的QQ群,我个人的朋友圈发布了下,在汉口的咖啡厅开了三次现场招股说明会。


没想到,二周时间,就有50多人愿意加入我们,2万一股,抢着刷卡,超乎我的想象,二周筹了100万。


于是,考虑到这么多股东,要正规些,我们在准备众筹前,就去注册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想了一个咖啡馆名字,因为90%都是女生微股东,所以叫CC美咖,第一个C代表跨界的意思,第二个C代表生涯。


2014年3月8日光谷二店开业时,我们50个美女股东身穿抹胸长裙在光谷最繁华的街头照了张开业合影,没花一分钱,上了头条。


CC美咖就这样不在计划中的开起来了!


并没有商业计划书,并没有充分的市场论证。只是因为“众筹”这个概念。


在2014年3月8日当天,我做为创始人,发起人,就已经发现了问题,而且注定了后面的败局。


这50位股东从早上8:00一直化妆到下午快1:00。


人多,女人多,每一个女人都想化妆师化美一点,拖拖拉拉,每一位股东没有想过今天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是股东。


8号的活动其实是一场开业促销活动,她们没有想清楚(也包括我,我是当时意识到了,但晚了),今天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下午我约了媒体记者来拍照,拍的过程还是蛮开心的,拍完,大家就先回店里面换衣服,然后就走了,光谷店里面乱乱的,引来的客人很少,即使有客人,也极少有人主动服务。


大部份股东们都自己坐在那,开心的聊着天。完全不是老板的心态,完全不是新店开业的样子,象是一场party。我自己创业了8年,我知道创业是什么,特别是初期的创业是什么,可另外的49人,许多人都没创过业,3月8日当天,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所有人都没有看出来,我也没让大家看出来。但我深深觉得我做错了,以后我一个人领着这49位,一块开咖啡厅,这将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呀。


到了4、5月,光谷店因为是新店,没有知名度,客人很少,成本却高汉口许多,房租高,50位股东们,第一次我召开股东会,就只到了30多人,很多人说要上班,要带孩子,来了不,我只好又召开一次,原本只想召开一次,大家都是股东,都来出些主意,如何开店,并能经营下去,好多人不来开会,她们认为,我投了钱,等年底来分红就行了,可是???一家店开了是容易,关键是后面谁经营,如何经营。


说下CC美咖经营团队,最早是我们三个人,在还没众筹时,主要是我和一位A股东,以我为主做,我用了很多时间在咖啡厅上面,设计学习卡,因为越秀人力资源在武汉做了8年了,HR学员8000人,所以卖了200多张365的学习卡,开沙龙时,还会有一些咖啡的收入。


后来众筹了,专门有A B两位主要的股东,另外加4位吧员,他们6个人的经营团队在负责具体的咖啡厅经营。A以前是做HR的,B以前是做设计的,都没做过咖啡厅经营,也没有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作,A比较努力,但AB两位都不是风风火火创业的人,没有创业吃苦精神。这在一家创业公司是硬伤了。我是咖啡厅发起人,我投入了50%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还有自己的培训公司,这也是问题之一,创业一个新项目还是要全心投入才行。试图只投钱不参与经营,这个出发点肯定是错的。而且还要百分百投入才行。


到了6-7月,媒体上登了许多全国咖啡厅倒闭的文章,特别是“很多人”咖啡厅,我也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亲自去考察,和对方的创始人沟通,看了好多,总是在思考,CC怎么办?因为倒闭的咖啡厅的硬伤,CC全有。


6-7月间,成立了CC董事会,9个人,原以为有了董事会效率会高,但就是这9个人都出问题,里面分了好几派,这9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价值观,沟通方式都不同。


比如,我是外企12年工作出来的,我喜欢直来直去,简单高效,但许多人国企风格,当天不说,当面不说,背后说,当天不发言,背后不执行,沟通出了问题,决策不了,什么事不能立刻开会定下来,一家小小咖啡厅,决策极慢。


有一些董事中只爱说,不动手做的,有一些董事开会啥也不说,一派和气。还有一些董事,干脆就不来开会,这种沟通风格我极其不喜欢,老国企的作风,效率极低。这点是我发起咖啡厅创业时没有考虑到的,因为我在外企工作12年,我本以为沟通不成问题的。


8月,我写了几封信,很长很长的信,几千字上万字的信,把这几个月,我看到的,我思考的全写下来,发给了全体50多位股东,并且我坚定了要关掉CC的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